美文网首页人生百味平行生活
藏在硅谷女博士衣服里的艺术与科技之光

藏在硅谷女博士衣服里的艺术与科技之光

作者: 4406df27244e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09:47 被阅读45次

    作者:小七姐

    采访时间:2018年07月25日

    姓名:Kitty Yeung

    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物理本硕、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物理学家、创客、时装设计师、艺术家、音乐家。曾在英特尔公司担任科研专家,目前就职于微软,担任The Garage创新车库硅谷区经理。

    第一次见Kitty,恰逢她从硅谷出差到京。一个剑桥哈佛的才女,身着一袭别致而有设计感的服饰,就这样坐在我面前淡定自若,爽朗微笑。

    我努力地从她身上寻找学霸、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可发现她侃侃而谈的是可穿戴领域的发展,就连身上所穿的服饰都源自于她的画作和剪裁。

    这身时装灵感来源于哈佛就读时,去琴房路上吹过的一阵清风,将谱子吹得四处乱飞。

    Kitty的脑海里便浮现了画上的场景——女孩和倒影里的男孩,组成了一幅浪漫回忆,她便将这幅画命名为Remembrance,与先生的太爷爷作曲同名。

    她还在衣服领口处,加上了3D打印的黄色雏菊,花朵上点缀着散发五颜六色光彩的蒲公英,浪漫而别具心裁。

    我不禁感到好奇,专注科研的学霸,为何“跨界”做了这么有趣的事?

    学霸路上连攻剑桥、哈佛,理解和兴趣是关键

    小时候的我,有很多梦想,长大后要当科学家、艺术家、画家、歌唱家、设计师......

    我喜欢大自然的美,想探寻宇宙的奥妙,也想去了解生物和基因,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等待揭开谜底。

    家人很民主,经常围坐一起开家庭会议,共同探讨我的人生方向。他们还会买来许多天文有关的科普书籍供我阅读。

    我享受这种自由开放的家庭氛围,家人说的三句话也一直言犹在耳, “任何事情一旦开始就不要放弃”、“想学就学,不想学咱就不学”、“要为社会做贡献”,成为我做人生选择的引导。

    他们了解我个性:遇到困难,一般都会往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向来行动,而非放弃。

    成长路上,我有自主权,可以接触新事物,做想做的事。上到天文物理,下到诗书弹唱,凭着喜好,各有涉猎。

    但大学时,我发现学业道路上,容不下太多“一心二用”。于是选择暂时放下喜爱的艺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注在物理科学上。

    物理是一门极难掌握的学科,要耗费大量精力投入,钻研下去更需要心无旁骛。虽然,科学和艺术都是我热爱的方向,但艺术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伴我终身,暂时搁置并不代表我会放弃。

    高中时期我跳了级,毕业时作为院校第一名,还成为当年唯一被剑桥录取的幸运儿。即便这样,初入剑桥的我,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清晰地记得,第一堂物理课上,教授开课前说的话:“Understanding is the key”。一开始,对于这把“钥匙”,我有点懵懵懂懂。

    大家普遍的学习方法是抄笔记、划重点,但随着课程的渐进和深入实践,这种常规的办法,对我来说收效甚微。

    于是,我开始琢磨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这时,教授的那句话又浮现在我脑海。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推导中,我终于找到了“理解”的精髓。

    无论公式多难解,了解其所蕴含的意义,所概括不同领域的相同现象,一切便豁然开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自己推导、画图,自问自答,不断推翻重来,才能发现理解薄弱点,做到真正的问心无愧。

    死记硬背下来的内容,没经过自我消化,过不了多久会全部遗忘。只要从兴趣出,通过理解记忆、大量推导、合理利用时间,自我有充分动力去探究,从而才能将所有的不懂,最终转化为自有知识。

    这便是我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兴趣驱动下,通过自发地探究真正理解并获得知识。

    有些人专注学业,是为了追逐名校的光鲜和日后找工作的便利,别人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既不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也并没有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而我认为,不能因任何社会定义的条条框框而局限了自己。为了自己所爱的事情而努力,真正将它学通学透,才能学以致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带着这样的信念,剑桥本硕之后,我又继续走进了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大多数人本科时较轻松,越往上走越步履维艰。我则刚好相反,本科时特别用功努力,读博时,反而因为从前基础扎实和时间管理的好习惯而变得相对轻松。

    这时,我开始捡起搁置已久的兴趣爱好,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活动:合唱、绘画,还自学了竖琴和缝纫。

    适合的职业要自己创造

    读博期间,我领会到一个词:professional maturity(职业成熟度),这也为我后来进入职场,带来了极大益处。

    在平衡有序、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学业和生活时,我和博导之间的沟通出了点小状况。面对严厉直接的导师,我略为青涩,沟通时总觉得教授的语气是在批评自己。

    直到我以旁观者和教授的角度审视,才发现在回复教授邮件时,自己会下意识地“我做了什么什么”等主观性字眼,看上去很有防御性。

    而在科研学术领域,不应主观解释,应严谨地客观表达,也防止产生误会。教授的权威,源于他多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学识。我意识到:当他在指出学术问题时,并不是针对个人,只是就事论事罢了。

    于是,我开始反思,调整并正视自己:避免使用主观语句,培养职业的态度,才是沟通关键。

    我见过很多身边的人,即使没读过硕博,工作几年后也能领悟到其精髓,但我也见过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在职业表现中非常幼稚。

    这种职业成熟度,和个人的成长环境、遇到的人、见过的世面等都有着很大联系,更需要时间和接受教育来领会。值得庆幸的是,读博的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它的涵义。

    博士第四年,我去了IBM实习,实习方向是Photonics(光子学)。

    曾希望能浸润在学术领域,将来当教授的我,第一次从学术界走进了工业界。开阔的实习经历,让我感受到了成熟的职场氛围和合作精神,也意识到自己性格更适合做工程。

    做别人未做过的东西,运用积累的学识完成真正的产品,挑战和推动各种科技极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为社会做贡献最直接的方法,不就是将理论研究快速转化为应用吗?

    这也让我更明确了毕业后的职业方向:要去工业界而非学术界。于是,我选择来到硅谷,成为了一名英特尔的光芯片元件工程师。

    在科研领域,很多人都觉得女生占劣势。但我从不觉得性别之差,会对智商造成任何区别。

    不给自己思想负担,专注于工作,明白自己的科学追求就够了。有真才实学,能拿出真正的技术与作品发表出来受益于人,业界的名誉是不请自来的。

    我这么想也这么做了。科学和艺术,曾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完美的追求。博士期间自学的缝纫技能,让我开始给自绘的漫画小说角色设计服装。

    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在做传统的服装设计。但很快我发现可以把自己最擅长的两个领域完美结合起来。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变得更加大胆。在研究电路和芯片时,我学会了怎样用开源硬件。

    把各种不同的元件、灯、话筒、传感器和屏幕等插到微型控制器上做多样尝试,并把这些尝试应用到服装设计中,通过微控制器使服装做出不同反应。

    我所有的设计都和自然息息相关。我喜欢荷花,因为荷花让我想到恬静和淡泊。品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也是自己崇尚的境界。

    于是,我的第一件可穿戴服饰,便将一条绘着荷花的裙子设计了两扇可动的翅膀,袖子像花朵绽放般可以飞起来。

    当才华有地可施,所做的事情、所在的领域,正是自己所爱,那职业上也会顺畅。随着设计作品增多,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英特尔的创客小组很快“挖”走了我。

    这个团队的融洽氛围让我开心,大家都奔着同样目标在做创造的事。创造令人快乐,将自己想法真正做成产品,然后展示,有趣极了。

    把高科技应用在服装设计里,还能把开源硬件的使用方法放在网络上,教大众与学生电路编程,更有教育意义。

    然而,这般幸福走得太快。在做了系列探索后,出于种种原因,公司决定停掉这个项目。由此,我“悟”到了内外部创业的艰难:

    创业是一个生态链的事情,大多时候不能仅凭自我情怀来做,个人的能力有限,需要公司支持、团队互助、资金扶持等资源累积,而不仅仅只做技术这么简单。

    Dream job在兴趣爱好前提下,不能靠别人赋予,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构造生态链!这次小小的挫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清晰了。

    可穿戴是一辈子要做下去的事

    于是,我开始沉下来思考:当想走的方向与公司的方向不再一致,该如何抉择。自己究竟要走哪一条路?

    我从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升职上,因为有比自己处境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关注,如果不是在所爱的领域,做什么职务也不快乐。

    但我不想做已定型的机器或机器中的简单零部件,我需要做的是掌舵人,可以主导这个机器用来做什么,究竟往哪个方向开。

    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个领域就是可穿戴。而推动可穿戴领域的发展,势必能改变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

    艺术能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进而影响到思想。科研本身是创新,是不断寻求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突破,推进别人没做过的尝试,这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艺术来表达科学,我们能更通俗易懂地理解和欣赏科学技术。把看似枯燥的科学理论通过艺术连接,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感知到大自然的美。

    发展科技的关键,便是推动传统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可穿戴行业的现状便是如此,显得过于传统保守,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和传统的行业接轨。比如,现阶段只有屈指可数的工厂能生产和组装电子产品和服装。

    而我所设想的生产流程,是衣服模块化、生产定制化、技术公有化的结合,却又不与高效率批量化矛盾。

    是可以在未来某天,用一个像3D打印机那样的由文档控制的机器设备,将任何设计师新鲜出炉的设计,更直接地生产出来,并且可将芯片技术作为设计中的元素,变成生产中的一部分。

    这些设计可根据消费者身材及喜好进行在线个性化定制,比如袖子、衣领,都可以单独生产,更直接地将设计师的理念与消费者的个性诉求无缝结合。

    消费者只需自行在线完成个性化定制,则可省去大量传统服装行业的流水线作业和中间环节,以及大量的非按需生产的衣物,减少因现有批量生产方法带来的各种浪费。

    当然,这条路势必道阻且长。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实现我的这些设想,有些方面需要开发软件技术,有些方面仍需回到实验室继续硬件科研工作。

    这也催生了我未来重回学术界的可能性,因为工业界的断层和瓶颈,需要学术界来弥补。

    在来工业界之前,博士时的我并没有现在的眼界。那时感觉所学的东西确实很精很细,却无法规模化到大领域实现。

    现在,我不仅能从工程师的角度看到和找到一个方向,然后又从设计师的另一个角度看到需求,两者结合后的新道路,才是我想让这个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一辈子想要做的事。

    我创造,别人才知道我想做什么

    思考未来的同时,我接受了微软的邀请,在微软Garage硅谷区担任了经理。

    这个角色,不仅能让我继续追求对可穿戴设备的热情,还能在不断实践中,和优秀厉害的同事们并肩作战,让梦想一一成为现实。

    以前,我是冲着“十”字型在发展自己,努力做事情往广而深两个维度渐进。在这过程中,科研让我学到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科学界的对与不对,论事不论人。第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怎么理解?因为科研需要专业而严谨的态度,任何对错,不由人来主观决定,而是科研结果本身。懂即是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欲盖弥彰只会离科学越来越远。

    现在,我往“H”型来发展,通过学习量子计算机继续物理的垂直领域,而同时尝试开拓可穿戴这个新领域,中间的横线是艺术。

    学习物理,可以追溯到问题根源,看清事情本质。让人更了解做什么事情最有意义,能对症下药。

    宇宙的形成、人类诞生、社会建立的各种奥妙,之间有着相互交错的联系。了解宇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还能带来对人文和哲学的理解。

    我的很多作品和天文宇宙有关。科研之余,我绘画、写小说、唱歌、弹琴。

    2016年,作为时尚界的科技设计师,我受邀参加旧金山时装周,在T台上展示了自己设计剪裁的12件嵌入技术时尚单品。

    我设计制作的衣服,能感应到穿戴者的动作和大脑信号。轻轻地用手舞动字母手势,星座就会在设计的裙子上闪闪发光。

    因为控制板上的模块,带有加速度计和模式匹配引擎,可以感应到手挥动的位置,就能把LED 组合成星座图案了!

    我还写了一个关于时空跳转的图文小说,代表了我对当下的思考,以此警醒现在的自己:社会和科技在进步,应当坚定自我,防止历史重演,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最近,我把自己的一些科研经历画了下来。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往往不为人知,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感知人文。

    总有人问我为何有精力做这么多事情?其实时间安排好了,生活工作可以两不误。真正的效率高,是保证充足的8小时睡眠下,合理管理自己时间。

    把idea变为现实,要不断实践,而非纸上谈兵。机会靠自己打造,我创造,别人才知道我想做什么。这一切,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就像熟悉“ikigai”文氏图的人都清楚,构成图的四个要素分别为:你所热爱的、你所擅长的、社会需要的、能给你带来回报的。

    四个要素的交点,就是“ikigai”,找到生存的意义所在。这于我来说,缺了What I Love, 生活能很安逸,但会让我感到无限空虚。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我认为成功等于快乐。这种快乐是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做自己所爱且擅长的事,能为己带来回报,也恰好能为他人所用,便拥有了充满动力的“ikigai”。

    我想,这便是我想要的完满人生。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平行生活实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藏在硅谷女博士衣服里的艺术与科技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gz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