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作者: 寒江晓瑟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16:38 被阅读0次

于谦,浙江杭州人。

自幼苦读诗书,志向高远,成年后顺利考取功名,并用积极作为的实际行动,与官场恶势力作抗争,以“廉干”名闻天下。

任河南山西两省巡抚时,他致力于救治旱涝灾祸,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随身携带的行李只有几件旧衣和几本书,留下“两袖清风”的美名。

回京述职期间,他遭遇宦官王振迫害而深陷囹圄,河南山西两省百姓群情激愤而集体进京请愿,他终于被无罪释放。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铁骑正向京城进军,都城北京已危在旦夕。

翰林院学士徐珵在朝堂之上公然建议南迁,于谦大声喝斥南迁派:“京师是国之根本,迁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还有宋朝南渡的前车之鉴,再言南迁者,当立斩!”

代理监国的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他全权主持京城的防守事宜。

朝堂之上,大臣们要求惩处王振党羽,激愤之下当堂打死三个王振爪牙。混乱中,唯有于谦保持冷静,他请求朱祁镇宣布群臣打死奸臣是合法的,并惩处王振余党,避免了统领御林军的他们趁乱起事。于谦成为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

但京城局势依然异常危急。

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近半,守卫京城的都是老弱残兵。于谦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调集预备役、备倭军和运粮军兵,凑足了二十二万兵员。

当时粮草囤积地通州与北京尚有距离,时间、人力均成问题。于谦所作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征调士兵的同时,命令所有部队都从通州进京,自行取粮。

再从国君角度看,瓦剌如以被俘的英宗要挟,明军将束手无策,因此册立新君,事不宜迟。尽管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于谦还是做了第三件事——推举朱祁钰为帝。

在没有条件抗击敌兵的情况下,于谦就这样创造了条件,稳定了京城军民的心,使得众人坚定了取胜的信念。

土木堡之变后,一个多月后瓦剌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城外。

于谦筹集的二十二万人马主要以后勤军为主,战斗力并不强。但他坚定地认为敌人气势正盛,而明军士气低糜,如果龟缩在城内,敌军将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城,京城将更加危险,只有出城死战,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力排众议,坚定自己的判断,下达了出城迎敌的命令,不出城作战的将士者格杀勿论!

出城迎敌的明军破釜沉舟,士气高涨,居然取得小胜。

于谦又部署了战略文针,充分发挥了火药的作用,扭转了战争的局面,相持五天后,瓦剌大军终于撤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明王朝继续踟蹰前行。

于谦拒绝了皇帝的封赏,继续推行军事改革,提升了大明王朝的整体战斗力。

后来,徐有贞联合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成功复位,于谦因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斩,成为天下奇冤。明宪宗即位后,才为他平冤昭雪。

于谦以一介文臣,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大明王朝,成为永远被后世铭记的英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

相关文章

  • 庸人的改变

    此时的石亨已经成了于谦和朱祁钰的敌人。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后,他得到了最高的封赏,被册封为侯爵,而功劳最大的于谦却只...

  • 于谦之死-西湖三忠烈3

    于谦,和张苍水是一样君子,正牌的明兵部尚书。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独力擎天,拯救大明帝国于危难之中。这段故事大家比较...

  • 北京保卫战 | 于谦

    原文链接

  • 听北京保卫战

    今天在喜马拉雅听《明朝那些事》,听到第七十六集,北京保卫战,直呼过瘾。 经土木堡保卫战的窝囊,明军在于谦指挥下背水...

  • 北京保卫战 | 于谦

    1449年七月,蒙古骑兵分为四路,对大明帝国发动了进攻。消息传到京城,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大臣都焦急万分,立即召开会义...

  • 于/北京

    喜欢北京的蓝天白云 喜欢北京的生活节奏 喜欢北京的胡同巷子 喜欢有你在的北京 喜欢北京只因有你 ———2019.1...

  • 胡言乱语之于谦,朱祁镇

    【书目7】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 【作者】当年明月 【版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进度】121~162 北京保卫战。也先...

  • 憶于谦(北京保卫战)

    寒风呼号群狼集,斧钺钩扠寒光逼。数十万人瑟瑟抖,畏畏缩缩难前行。突然一声冲天吼,意气书生拔剑起。呼号万千瑟瑟民,刀...

  • 北京地铁保卫战

    北京是个神奇的城市,地域面积约等于上海+深圳+苏州+香港,是巴黎的160倍,常住人口近3000万,比澳大利亚全国人...

  • 《谦和》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 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k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