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作者: 寒江晓瑟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16:38 被阅读0次

    于谦,浙江杭州人。

    自幼苦读诗书,志向高远,成年后顺利考取功名,并用积极作为的实际行动,与官场恶势力作抗争,以“廉干”名闻天下。

    任河南山西两省巡抚时,他致力于救治旱涝灾祸,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随身携带的行李只有几件旧衣和几本书,留下“两袖清风”的美名。

    回京述职期间,他遭遇宦官王振迫害而深陷囹圄,河南山西两省百姓群情激愤而集体进京请愿,他终于被无罪释放。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铁骑正向京城进军,都城北京已危在旦夕。

    翰林院学士徐珵在朝堂之上公然建议南迁,于谦大声喝斥南迁派:“京师是国之根本,迁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还有宋朝南渡的前车之鉴,再言南迁者,当立斩!”

    代理监国的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让他全权主持京城的防守事宜。

    朝堂之上,大臣们要求惩处王振党羽,激愤之下当堂打死三个王振爪牙。混乱中,唯有于谦保持冷静,他请求朱祁镇宣布群臣打死奸臣是合法的,并惩处王振余党,避免了统领御林军的他们趁乱起事。于谦成为大明王朝的定海神针。

    但京城局势依然异常危急。

    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近半,守卫京城的都是老弱残兵。于谦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调集预备役、备倭军和运粮军兵,凑足了二十二万兵员。

    当时粮草囤积地通州与北京尚有距离,时间、人力均成问题。于谦所作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征调士兵的同时,命令所有部队都从通州进京,自行取粮。

    再从国君角度看,瓦剌如以被俘的英宗要挟,明军将束手无策,因此册立新君,事不宜迟。尽管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于谦还是做了第三件事——推举朱祁钰为帝。

    在没有条件抗击敌兵的情况下,于谦就这样创造了条件,稳定了京城军民的心,使得众人坚定了取胜的信念。

    土木堡之变后,一个多月后瓦剌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城外。

    于谦筹集的二十二万人马主要以后勤军为主,战斗力并不强。但他坚定地认为敌人气势正盛,而明军士气低糜,如果龟缩在城内,敌军将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城,京城将更加危险,只有出城死战,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力排众议,坚定自己的判断,下达了出城迎敌的命令,不出城作战的将士者格杀勿论!

    出城迎敌的明军破釜沉舟,士气高涨,居然取得小胜。

    于谦又部署了战略文针,充分发挥了火药的作用,扭转了战争的局面,相持五天后,瓦剌大军终于撤离,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明王朝继续踟蹰前行。

    于谦拒绝了皇帝的封赏,继续推行军事改革,提升了大明王朝的整体战斗力。

    后来,徐有贞联合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成功复位,于谦因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斩,成为天下奇冤。明宪宗即位后,才为他平冤昭雪。

    于谦以一介文臣,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大明王朝,成为永远被后世铭记的英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kh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