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我读《经典常谈》|第九(上)

我读《经典常谈》|第九(上)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3-26 08:27 被阅读0次

第九篇:《史记》《汉书》  读书笔记与感悟

《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创了“纪传体”,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公认的史书典范,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司马迁被尊称为太史公。该文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称为“正史”。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二十几岁做了郎中,三十六岁时,接受了父亲的遗命,做一名太史令,整理编纂史料。三年后,如愿做了太史令。

司马迁后受李陵事件牵连下狱受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两年后出狱,做宦官中书令,他重新写书。

《史记》窃比《春秋》: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却并不用《春秋》那样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

初中教材《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替换了初三教材《陈涉世家》,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行禁止、不畏权势的形象,文章篇幅较短小、情节性较强。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他军纪严明,刚正不阿。言行举止体现了一位真将军的风采。

《史记》文学性强,人物形象鲜活,融历史与文学于一体。通读《史记》,可以收获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写作方面也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寒假导读】启发兴趣,引向经典(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的序)

    【按】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常谈》重印的序文 ,我们已经知道 这本小书实际上是朱自清先生给我们这些直接读古代经典...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 这样读春秋

    元月19日,第九天 读《经典常谈》第六《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它的记事方式是按照年月日来进行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第九(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ko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