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宋先生 宋先生之管见 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标语:“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国家是怎么来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大致来说大家都以部落为单位,而部落基本又起源于家庭,真正要追溯起来,基本上所有的部落都可以追溯到某个家庭,当然在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来说,家庭的纽带基本上是母系的血缘。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所有姓氏的起源上古八大姓中可以看从来,我国的上古八大姓一般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也有不说姞说是妊。每个姓都含女字。
当古人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为了守住耕地,就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定居就要盖房子,房子盖好蓄养家畜,就称为“家,有遮风避雨的屋顶,有储存的肉食。为了家的安全,人们在四周挖壕沟修筑围墙,派专人值班,人们就把这个定居点成为”国“。
繁体的国字,外面四面围墙(最初的国连围墙都没有),里面有土地,有保卫土地的武力(手持长戈的人)。生活在“国”里的人,就称为“国人”,那些没有能力建设“国”(主要是不拥有武力)的家庭或者部落,就被称为“野人”。最初所有“国人”基本都是一个家族的,不管是嫡系还是旁支。随着国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在国的边上慢慢就出现了集市,有“国”又有“市”就形成“都”(城市的“城”要到战国时期才出现)。为了交易方便,一些拥有“国”的部落就发明了“货币”,最初的“货币”都是千奇百怪,有石头的、也有贝壳的。
有了“国”的优势,“野人”就经常会被“国人”说侵害,当然“野人”虽然武力不够,但也不是不会反抗。最后双方可能认识到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最终达成了某种平衡,“野人”会给附近的“国”进贡(也可以理解为税收),“国人”则负责提供给“国”周边的“野人”一定程度的庇护。“国”的势力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人们称为“邦”,指“国人“能够庇护得到的田地。(也可能是指能收的到税,具有一定利益的范围)
生活在“国”里的人称为“国人”,“国人”有“国人”的规矩,生活在“国”之外的人就被称为“野人”,“野人”也有“野人”的自由。西周时有明确的“国野制度”(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有些“国”的人口增长的比较快,“国”周边的耕地或者土地很快就不够,于是有些就开始在另外的地方建立新的“国”,形成新的”都“,一般来说宗族宗庙所在的那个”都“就被称为”邦都“,后世称为”国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能力建”国“的部落越来越多,”国“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一直到战国之前,”国“于”国“之间的战争和”野人“都是毫无关系,谁占据了”国“,”野人“就给谁交税。“野人”没有什么福利,也不需要承担“义务”,甚至如果因为”国“之间的战争,破坏了”野人“的土地,影响”野人“的收入,一般”国“的家族还会对”野人“进行补偿或者免税。
宗族拥有的”国“以及”邦“就合称为”国邦“,”国邦“是如何变成”国家“的呢?原来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不允许其他场合出现”邦“字,于是人们就把所有称”邦“都改成”国“,同时用战国时期出现的”城“字代替”国“字。(“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
有人就会问了,即使这样也应该叫“国城”,怎么就变成“国家”了呢?最初不论“国”也好,“邦”也好,原则上都是“国人”共有的,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国”慢慢就变成皇上一家所有,国就是皇帝的家,皇上的家也就是国,所以“国家”这个词才出现。至于现在我们的“国家”观念又是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为了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重新赋予的。
到底是“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果”,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大家自己想。只是写到这里我有些把自己搞糊涂了,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算是“国人”还是“野人”?
更多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