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0 一百天写作。第十八天。 下午的暴雨来的风风火火,席卷了一切灰尘后,潇潇洒洒的离开了。
应该是高中毕业,来到这个陌生城市以后,才开始独处的。但当时的我,远没有现在懂得欣赏,感激这种独处的时光。
高中的时候,经常是成群结队,去到哪里都是三三两两的,在家里呆的时候不多,所以身边很少有没有伙伴陪伴的时刻。到了新加坡以后,自己一个人呆的时间,越来越多。刚开始是有些激动,有些新鲜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住,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度,一切都是新鲜的。但那是的自己还是需要陪伴,渴望陪伴。但是在尝试硬融一些圈子之后,却愈发感激,享受独处的快乐。
那时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打包回家吃饭(那时的手机好像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还不像现在,拿着手机可以一个人吃到天荒地老)。那时最爱的是一个人去看电影。 不需要跟朋友约时间,不需要管自己喜欢的主题他们喜不喜欢。一个人,在电影院,完全沉浸在剧情里。那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现在想来,还是开心。
彼时的独处,空间很重要。一定只能自己呆着,在公共场合,人多的地方,是没办法静下心来的。但也是从那时开始,整个人勇敢了不少,也独立了许多。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慢慢的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当然,整个人也固执了不少,不知道是那个时候变固执的,还是当时身体里固执的基因开始发芽。
渐渐的,空间感似乎不太重要了。就算在人群中,也可以自己专注的思考了,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而且还慢慢的喜欢上了去咖啡厅待着,读书,学习。读书的间隙看下窗外的行人,身边的陌生人,感觉自己时而在这个空间内,又时而游离在外。
之后就是结婚。不得不说,结婚这几年,对我个人的成长,认知,有非常大的影响。也让我越来越多的去思考,自我这个课题。
结婚的前几年,两个人租一间房子,干什么都黏在一起。似乎没有,也不需要什么独处的时间。也没有跟他正式提出过,我要出去一下,我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这个请求似乎很难开口。那时两个人都不太懂怎么正向沟通,也似乎不太尊重对方“个人”这个身份。现在想来,似乎对“自我”这个个体身份的认知也没有那么清楚,明确。但是慢慢的,学会了,懂得了,两个人过日子,是相互陪伴,相互支撑,但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还是要有独处的时间。两个人,还是要有自己的喜好,自己扎根,成长。
现在的独处,更多的是专注于当下,近期的生活。最享受的时光,是两个人在同一个空间里,彼此做着自己的事情,有时相视一笑,觉得就这样老去,也挺好。
想来,自己缺乏的还是行动。需要多一些“刻意”独处的时间,不能光想,而是要把“想”变成“做”。不能只做一个白日空想家,而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创造者,建设者。向着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