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自认为是一个无趣的人。
这个无趣表现在极其地不喜欢凑热闹。我天生喜静,喜欢避开人多、喧闹的场合,跟人交往时也常常放不开。
遇见陌生人还好,反正也不用交流。最怕跟半生不熟的人狭路相逢,出于礼貌也不能无视人家,总得没话也找点儿话来尬聊一下,实在是难以把握分寸——太热情了显得自己刻意讨好,太生分了又显得没礼貌。中国人又不像洋人,惯不会聊“今天天气真好”这种既有话题又不深入的场面话,因此,着实让人不自在得很。
尤其是,每次不得不参加一些社交场合回来时,我总是心累到无以复加,必要长出一口气,几天才能缓过来。由此,我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这在现代社会中是为大忌,可又实在难改。
所以,我内心深处还是非常非常喜欢甚至是渴望独处的。只有独处时,我才能卸下浑身的防备,不用考虑怎样去可以迎合别人。只有这时,我才能彻底放松自己。
可以说,独处对我来说是一种绝对的享受。
02
刚工作时,我曾经租了一个小小的公寓,一个人住了两年。这两年是我过去的人生中最舒心的两年。
每天下班,回到我小小的房间,关上门,世界上仿佛就只剩下了我自己。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或打扫房间、或洗洗衣服、或练练瑜伽,在房间里大声唱歌,睡前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没有人打扰,真是快乐似神仙。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怀念那一段独居的生活。
可惜现在独处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奢侈品。结了婚,有了孩子,就再也没有那样的独处时光了。每天掐着时间下班,照顾孩子,做家务,有时还得加班。等家里孩子、老人睡了,这一天也就剩下最后的一个小时了,刚刚够踩着点儿写作打卡。即便这样,我也满足了。
因此,在如此匆忙的生活中,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些独处的机会。
03
记得曾经有心理学家这样定义独处——
独处是我们与他人没有社会互动,哪怕置身于人群中,但没有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时,也往往称为独处。
也就是说,独处不在于是不是只有一个人呆在特定的空间,而更在于是不是与他人有社会互动。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是自己呆着,但这人不停地打电话跟别人聊天,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呆在人很多的地方,但他周围全是不需要交流互动的陌生人,那么他也是在独处。
对我来说,空间上真正的独处的机会很少,但如果仔细审视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我还是有机会可以做到身处人群中而享受独处的——我把它叫做“心理独处”。
只要有“心理独处”的机会,在哪里都可以享受独处时光。
04
每天,我都有一段漫长的地铁通勤之路,这一段路程是最好的独处时光。
早几年,我的地铁独处时光是用来追剧的。几年下来,韩剧、日剧、美剧、热门电影基本上追了个遍。这要得益于手机的先进。想想过去,没有先进的电子设备,不得傻傻得干坐着啊,那得多无聊。
这几年,对追剧的兴趣慢慢减了(我莫不是老了……),我又重新安排了这段独处时光,总不能浪费这大好的机会。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早上,踏上地铁,是我的英语早读时间。我戴着耳机,举着手机,口里念念有词在微信群中英语早读打卡(看起来有点儿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将近五百天了。
傍晚下班,接着坐地铁。由于是起点站上车,一般都有座位,是一个读书的绝佳时段。
地铁上读书,电子书最佳,方便携带嘛。但读纸书更是一种享受,只要不嫌沉,每天多带一本书即可。可以翻着书页,用笔写写画画。这样一年下来,书也读了不少,重要的是,无聊的通勤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但说真的,有时候,在地铁上读英语或是拿一本纸质书看,总会收获一些异样的眼神。也难怪,在别人眼里,强行凹“文艺老青年”人设总是有装逼之嫌。
不过没关系,我享受这一天难得的独处时间,漫长的通勤路再也不难熬了。甚至有时候,我还嫌这路不够长,因为书正看到关键处呢。
还有时,不巧遇到同事同行,我心里还有点懊恼,因为不能尽情独处了,真是社恐得没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