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仓河的酒

作者: 三末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08:17 被阅读0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亦是酒文化的发祥地。我平时偶尔也小酌杯酒,“一曲新词酒一杯”。今天就来聊聊我家乡大三仓河的酒文化。

    喝酒首先要有上好伴酒的菜。以前在老家,夏天的傍晚,几乎每天去三仓河街上给我老爸买“烧腊子肉”和“凉粉”或者“莲花豆”,晚上斟酒喝。过去宴席上有一种经常用的菜“淡菜”,“淡菜”和豆腐一起,撒上蒜花,鲜美无比,这道菜已经从宴席上消失多年了;茨菇卜页炒黄牙菜,天晓得谁发明的,这道菜我一直不太喜欢吃,现在也没人这样炒了;韭菜炒“欢子”(蛤蜊),或者莴苣炒“差我”(文蛤),这是喝酒最好吃的菜,通常盘子也是吃的精光;肉皮现在也不常见了,我小时候可喜欢吃了,肉皮里面放鹌鹑蛋,木耳,青菜根,再加上特质的鱼汤,合成一盆美味的杂烩;大蛏白萝卜丝汤、鱿鱼粉丝汤、鲨鱼烧肉、醉泥螺、梭子蟹、麻虾“涨”鸡蛋,本港带鱼,圆头靠鱼(小黄鱼),鮸鱼,鲻鱼.......各种三仓河的特色菜,写着写着都要垂涎三尺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没有酒怎么行?

    小的时候,大人们喝酒都是一盅一盅的,各种各样的陶瓷酒盅,精致,典雅。还有特意为酒量少的人发明的只有“一钱”酒的小酒盅,“感情深,一口闷”,既做到了大方又不失礼节又不太影响健康。现在很少听到“盅”这个字了,邀人喝酒都是“再来一口”“再来一杯”,酒盅渐渐的消失在酒桌上了。外来文化的侵袭,快餐文化的普及,现在通常用玻璃杯,或者一次性杯子。三仓河,在没有碳酸乳酸饮料的年代,家宴上通常摆两种酒,白酒,“红酒”,白酒供男人们喝,“红酒”供酒量少的男人们或者女人们喝。酒足饭饱,有酒有荤有素。


    其实三仓河说的“红酒”,是陈皮酒的俗称。说到陈皮酒,想起来一段往事。那年我结婚,根据礼节,在结婚前一天将三仓的媒人接到百里之外的他家中。为了表示对新娘子的尊重,他家媒人请教娶亲那天要备些什么。三仓媒人说了几样,大概有“茶食”糕点,“大髈”,鱼什么的,还有“陈皮酒”,前面那些东西他家皆准备妥当,唯有“陈皮酒”遍寻大街小巷都找不到,他们以为是陈年的啤酒,想放弃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考虑之下用了高档红酒代替了“陈皮酒”。一开始我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有“陈皮酒”,后来才知道“陈皮酒”是产妇喝的,喝了以后对恢复身体比较好。

    酒的文化渗透到三仓河的各种礼节中,记得小的时候给长辈送年礼,除了“茶食”也是送“红”白两种酒。谁家女儿订婚,结婚,办酒时男方也必须带酒,加上糕点,几斤肉和鱼,俗称“带礼”,这种“带礼”给女方家的父母和长辈们。我结婚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改成用现金了,没有让他从百里之外背那么多酒来。在男女订婚或者结婚的“彩礼”里面有一项“酒水钱”,有的也叫“茶水钱”,而我老公家那边叫“鱼肉钱”,比我们三仓河叫法难听多了哈。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过年走亲访友,带上两瓶酒,那是必须的。孝敬长辈,酒水必备。尤其是准女婿上门,准新娘家的亲戚挨个跑过来,不光酒要带好,还要将长辈们敬好,从酒桌上考量一下是否合格。

    三仓河过去酒的品种不是很丰富,记得老爸常喝的就是“洋河大曲”或者“汤沟”,几块钱一瓶,稍微好一点的就是“杜康”。再然后才有了啤酒,海安的“海花”啤酒曾经在三仓河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来早就绝迹了。以前老妈在麦芽厂,也不知道是不是发不出工资了,厂里也经常发啤酒,发的太多了,夏天的时候都当白开水喝了,印象最深的是叫“九华山”的酒,喝上去有点焦味。我家那个他曾经在日本研修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带了日本的清酒,亲戚们喝了以后都说没意思,不习惯喝,不如本土的酒喝了过瘾,原来我们三仓河的人喜欢口味很重的酒啊。

    现在喝的酒品种可多了,各种品牌的白酒,牌子多的写都写不过来,当然一定有“陈皮酒”这个常青树。先生不是本地人,他不习惯我们喝酒文化的方式,一般去饭店还好,所有的菜都摆在桌上,满满当当的;如果是家里的宴席,一道道的菜上,上完一道就撤掉一个盘子,每道菜的间隔时间比较长,他比较不能理解。我跟他说,我们的每道菜之所以时间长,是因为做菜的方式,我们的海鲜一般都是蒸煮且保持着原汁原味,这样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而不是像外面那样全是红烧爆炒,三仓河的这种吃饭的方式比较健康。这也是我们三仓河的文化,边吃边喝,边聊家常,人和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吃出来的,所有三仓河的故事也是从酒桌上流传开来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此诗代为敬酒,敬给绵绵流淌的三仓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仓河的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q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