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3月9、10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
阅读范围: 前言(这段开场白可真长,我花了两天才读完)
亚力是新几内亚人,作者去当地做鸟类观察时与他相识,亚力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大多数的非洲人,虽已推翻欧洲殖民政权,但就财富和权力而言仍远远落后。因此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何不同大洲上人类发展的速度如此不同?”作者以此为题写了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差异造成的。”
问题1: 针对“亚力的问题”,另外几种常见的解答是什么呢?对此,贾雷德·戴蒙德是如何分析并反驳的?
1、可能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就是或明说或暗示地认定族群间有生物差异。
反驳:各族群间的确存在技术发展程度的差异,但是并没有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各族群间有智力的差异。(这部分在第二个问题里详细说明)
2、有一种解释是北欧人的最爱,他们相信北欧的寒冷气候有激发创意、精力的效果,而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使人迟钝。
反驳:因为直到1 000年前,北欧人对欧亚文明的发展还是可以说毫无贡献。他们只是运气好,住在一个方便输入先进发明的地方。农业、车轮、文字、冶金术,都是欧亚大陆比较暖和的地区的产物。
3、第三种答案和气候干燥的河谷低地有关。这类地区高产量的农业仰赖大规模的灌溉系统,而得有权力集中的官僚体制才能兴修水利。
反驳:详细的考古研究发现,复杂的灌溉系统并非与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同时出现,而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换言之,政治集权的产生另有原因,集权体制建立后,才能建造复杂的灌溉系统。也就是说这种理由是因果倒置。
问题2:戴蒙德为什么认为新几内亚人总体上会比西方人“更聪明”?
几千年来,欧洲人都生活在人口稠密的社会中,中央政府、警察系统和司法制度一应俱全。在这种社会中,传染病(例如天花)长久以来一直是主要的死因,谋杀反倒比较不寻常,战乱则是例外而非常态。新几内亚人的社会中人口稀疏,只能在稠密的人口中演化的传染病根本无从生根。新几内亚人的死亡原因,向来以谋杀、部落间的长期战争、意外、食物不足为大宗。在传统新几内亚社会中,聪明的人比较有机会逃出鬼门关,传递基因。在传统欧洲社会中,传染病的死亡威胁筛出的不是智力,而是与遗传抗性有关的身体化学。
理由二,童年的刺激和活动有助于心智发展,不可逆的心智障碍与童年时的刺激不足有关。新几内亚的孩子从小就和大自然接触,而欧洲的孩子是伴随着电视长大了,缺乏外界的刺激,不需要自己动脑子。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弱势族群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源不足,上升的机会有限,才是他们显的“不太聪明”的原因。这也让我想到一种说法,古人如果穿越到现在接受了现代教育,可能会比让我们更聪明。他们的“愚昧”可能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问题3: 为什么区分近因和终极因十分重要?
作者认为对于亚力的问题最好的解释是:欧洲人征服、杀戮其他族群的直接因素,其中有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产品。
然而这只是近因,仅仅指出了直接原因。找出近因后,自然引出终极因的问题:为什么枪炮、病菌、钢铁站在欧洲人这一边,而不是非洲人或美洲土著那一边?
从第1、2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因素不是族裔间的智力差异、不是单纯的气候、不是农业的发展水平,那么是什么让欧洲人能发明枪炮和钢铁,能抵御大部分病菌呢。这才是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不单纯的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要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
问题4:你是否发现戴蒙德的某些方法论比其他方法论更胜一筹?有哪些以及为什么?
这个地方我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可能是分析方法论这方面我不太擅长。我能确定的是这本书的主题是个历史问题,但是解答的门路是科学,特别是演化生物学、地质学等历史科学。这些角度很奇特,从环境等外因来解释,可以让我拓展视野。书友们有什么要补充的欢迎留言。
问题5:各章排序有何重要意义?例如,为什么作者将“卡哈马卡的冲突”(这一章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后面几章所描述事件的数千年之后)放在此处?
本书分成4个部分。我个人对于各章排序的理解是,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突出问题。第二部分点名终极因素:粮食生产。第三部分讲由粮食生产衍生出的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各大洲典型国家间的对比。以下是作者对各章主要内容的介绍总结: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共有3章)
1、《人类社会的起跑线》主要讲的是人类大迁徙,造成各大洲的族群,起步的时间不同。
2、《历史的自然实验》简要考察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群岛中的不同岛屿环境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3、《卡哈马卡的冲突》将的是西班牙的殖民者用小股兵力抓住了秘鲁大军中的首领,由此推导出一个问题:欧洲人征服美洲其他社会,也循着同样的因果链进行。那些近因包括西班牙病菌、马匹、文字、政治组织和技术(特别是船只与武器)。——直接因素
第二部分《食物生产的兴起与扩散》(共有7章)
4、《农民的力量》讨论食物生产如何最终导向了促成秘鲁获胜的直接因素。——终极因素
5、《历史上的有与无》各地区的族群从事粮食生产、采集狩猎等生活方式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现象。
6、《下田好?还是打猎好?》探讨为何从狩猎—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只发生在某些地区。
7、《杏仁的前世今生》;8、《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9、《斑马、不幸的婚姻与安娜卡列琳娜原则》叙述史前时代驯化粮食作物和家畜的过程。
10、《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影响各地采借速度的主因和大陆的轴线有关:欧亚大陆的主要轴线是东西向,而美洲、非洲则是南北向。
第三部分《从食物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共有4章)
11、《牲畜的致命礼物》从在稠密的人口中演化出来的病菌谈起。
12、《蓝本和接来的字母》从食物生产到文字的因果链条。
13、《发明为需求之母》技术的发展、流传,受到的限制和文字一样。
14、《从人人平等到盗贼统治》食物生产除了支持文士和发明家,还供养了政治人。
第四部分《环游世界》(共6章)
15、《亚力的族人》为什么澳大利亚土著一直维持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而附近新几内亚的土著大多成了农人?
16、《中国——东亚之光》粮食生产对于中国兴起的影响。
17、《开往波利尼西亚的快船》东南亚热带地区国家的发展。
18、《两个半球的碰撞》欧洲和美洲的差异。包括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人类定居的年代、轴线的走向和生态屏障等。
19、《非洲是怎样变成黑人的非洲的?》欧洲人并没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建立大片的或长久的殖民地的原因。
20、《日本人是什么人?》作者没有概括这部分写了啥。推测也是讲发展的过程。
收场白 《人类史这门科学的未来》欧亚大陆内部各地的差异、与环境无关的文化因素,以及个人的角色。或许尚未解决的问题中最困难的,是把人类史建构成一门历史科学,和演化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这样已获认可的历史科学比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