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让机器拥有人的智慧,具体的实现方法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机器强大的计算能力,结合大数据计算出多种方案中的最优解。另一种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人类的神经网络和认知,模仿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但是比人脑拥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两次人机大战,“深蓝”是第一种思路,“阿尔法狗”则是第二种。
在深蓝和阿尔法狗击败人类“最高智商”之前,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好几十年,不过除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并没有足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一方面是技术上并没有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没有结合特定的领域落地形成颠覆性的产品,达到让普通人能够感知、理解甚至使用和享受。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虽然还达不到各方面完全取代人的地步,但是足以能够在很多细分领域协助甚至取代人工。现阶段如何将现有的技术应用于细分的领域中,也许才是需要优先考虑的东西。不过看上去简单的“落地”两个字,其实在实现的过程中不知道会有多少“坑”。
本文将谈一谈人工智能应用于餐厅点餐场景的一些想法,以及那些不做不知道的“坑”。
一.现状和需求介绍
无论互联网和O2O如何颠覆,线下的餐饮依然坚挺。衣食住行乃人之所必须,这是强需求和高频需求。而良好的用餐环境,周到的服务,不错的口味,即时、方便的用餐体验,是自己做饭或者点个外卖没办法满足的。
餐厅的火爆带来的是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增加,点餐,结账,送菜等等服务流程都必须有人参与,同时单个人力成本的上升,带来的是利润的减少和体验受影响(新的服务员需要经过培训,否则服务可能会不到位)。
目前很多餐厅已经引入了pad点餐,不过这样服务就会显得不够到位,毕竟点餐过程中没有人为你介绍,为你推荐,且设备依然需要人进行发放,回收,发出管理。
二.产品和场景设计
1.目标:用人工智能代替服务员完成协助顾客点餐,付款等流程。
2.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图像识别(人脸识别)。
3.信息流:
4.主流程:
(1)用户语音输入相关点餐指令。
(2)机器人在线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识别用户意图。
(3)机器人根据识别结果输出相应的反馈结果。
(4)用户进行语音或点击细化需求和偏好或确认商品。
(5)用户发出完成下单指令。
(6)机器人展示付款二维码。
(7)用户扫码并完成付款。
5.其他功能
(1)记忆功能,通过人脸识别可识别老客户,会记住老客户的行为偏好,例如要不要辣,加不加香菜等,并且可以直接按照上次的点单再来一单。还可以根据之前的下单记录进行菜品的相似推荐。
(2)支持多轮对话,上下文联系识别意图。当用户一次性无法命中具体菜名时候,需要进行多轮问答,引导用户逐步完善信息。
(3)支持正向反向的查询。正向:根据属性查询菜品,例如用户可以问:有什么汤?反向:根据菜品查询属性,例如用户可以问:酸汤肥牛辣吗?
三.那些不做不知道的“坑”和避免“入坑”的办法
1.嘈杂环境和远场的语音识别
餐厅本身的嘈杂环境对于语音识别这块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稍微远一点的远场识别率也不够完美。解决办法有三个,一是支持语音,屏幕触摸,甚至手势等多种交互方式,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二是现阶段主打高档餐厅,或者从包间做起,避免嘈杂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引入热词和纠错逻辑,尽量完善此场景下的识别。
2.各地方言难以识别
方言识别目前技术上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有尽量避免。同样的,也最好在偏高档的餐厅或者一线城市白领聚集地进行推广。
3.用户意图表达不清
用户的说话方式千千万万,不同场景,不同心理状态下的点餐方式也不一样。例如在餐厅,可能点餐会多些语言,快餐店则直接切入主题。很多时候也可能一句话分两句说,这样机器识别起来是有困难的。解决办法:1.支持多轮对话,记录上下文,联合分析意图。2.引导用户,点餐过程中的产品设计要去引导用户,而不能让用户自由发挥。3.尽量在快餐店,用户相对来说比较着急的场景中推广。例如大学食堂,白领早餐等。
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还不够完善,而人工智能落地一方面要考虑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一方面要结合细分领域融入专业问答,还要了解现有技术的边界。不过以现有的技术水准来看,虽然够不上能够改变世界,但是运用的好的话,也能够大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