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让我好好爱你

作者: 夏花灼灼秋叶粼粼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07:48 被阅读2次
    当你老了,让我好好爱你

    一、困惑的世界

    生命从开始就携带着老病死的因子降临人世,人类从生理上、心理上都想尽办法抗拒这些因子,生命之流如洪水奔趟而来的时候,人力如何将之逆流?

    当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关怀和面对高危老人时,也许表面上是我们奉献了爱心,而实际却是他们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命。

    曾有三年时间参加一个临终关怀组织,这个组织相当松散,也没有成形的理论和准则作为标准,不过是善心的退休人士发起,号召一些有时间有心力的中年人或年轻人,共同发起的定时定点对老人院的关怀慰问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没有准则,活动热闹的意义远远超过老人是否受益的意义。拍照留念,给老人发食物,泛泛地无准备地安慰老人几句成为活动的重点,好像呼啸而来的暖风还没有令人意识到深层的暖度,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令我在三年的活动中持续困惑,而且越来越困惑。

    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有很多好心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际因为缺乏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救助造成了危害,关心老人也是一样,仅凭好心就一定能做对吗?

    二、张大诺是谁

    而今天,读到这本书《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这里面的经验出自一个十几年坚持不懈对老人进行关怀的人。

    就我看来,一切的情景都扑面而来,似曾相识,而惭愧的是,我始终在迷惑中渴望得到天启,而作者在实践中用耐心,持续力、观察和总结得出了一系列经验。

    这些经验如此贴近每一个人的现实,不光对于想从事临终关怀的人,就是对于个体家庭中如何孝顺父母,都不失为一本实践教材。

    这本书的作者叫张大诺,毕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至今曾担任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报编辑,中央电视台策划、编导,现为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编辑。

    数年来,大诺每周定期到北京东郊的松堂关怀医院探望高危的老人。

    张大诺的朋友高超在书序中写到:“令我佩服的是他可以多年如一日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社会的各种现象影响自己的坚持。这种精神确实不是常人所能及。”

    张大诺从事这样的志愿服务,与妻子亓昕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北京这样一个压力巨大的城市,亓昕从不要求丈夫把时间和精力用去挣钱。反倒是她努力地赚钱,以便让他安心并且有更多时间做这样的事情。

    在过去三年中去的养老院,也近乎这种关怀医院,一进入其中,就好像进入一个衰气沉沉的世界,伴随着挥之不去的腐败气味,纵是亲生儿女,大多也是来去匆匆,好像在完成一个任务。

    曾有一个朋友在电台工作,主持晚间的老人节目,她很年轻,谈起这份工作,她说她最讨厌就是老人,老人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

    我们经常说老小老小,说人老了会像小孩子一样,绝不是指老人会像小孩子春柳般天真烂漫,而是说老人在老了以后,会像小孩子一样依赖感特别重。

    这种依赖感会表现在志愿者可能给同屋买了一瓶水忘了给她买,表现在护工没有对她表示特别的重视,表现在现实和幻想的界限模糊,而表现方式往往是耍赖、耍横或者叫骂。

    传统文化中教导我们尊老爱幼。然而在老人院看到这样的行为,很难令去关怀的人对老人产生尊重感,爱护幼儿包含对幼儿的教育引导,这对于老人又显然不合适。

    张大诺的这本书,对于如何真正关怀老人,是超级实用的手册。我想他写这本书的原则,不是为了令人感动,而更多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经验,如果我们看完书仅仅是被他的行为感动,也就辜负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他在书中提醒我们不要把老人看做是糊涂的人,丧失理智的人,而是要真心朴素地理解他们在身心渐渐萎缩后重新建立的生活逻辑。

    这令我对尊老爱幼的“尊”字,产生了现实的理解,在不理解老人逻辑的情况下,把自己置身在施与者的地位给予老人廉价的同情,更多是一个自恋的小把戏,和自拍一样,不过更隐秘。

    三、在老去的世界里爱你如初生

    在这本书里,张大诺给书中的每个老人都取了一个代号:“电话奶奶”“佛奶奶”“警惕奶奶”“眼睛奶奶”……

    书中从数个方面谈了老人的逻辑世界,略举几个例子:

    一、老人对关怀医院各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一个老人认为这里是她的家,同屋和护工都被她安上女儿、儿媳等身份,所以在关怀老人时,首先要探听她对于医院的理解,要随顺她的理解。

    二、将生活不断细节化,开发聊天的话题

    比如一个奶奶,她以前很喜欢吃烧饼,并且还卖过果子,就卖果子就能生出很多问题,那时果子多少钱一斤?好不好卖啊?卖剩下的怎么办啊?卖完了钱怎么花啊?冬天卖果子与夏天卖果子怎么不一样啊?

    和老人聊上十分钟,她就觉得你是她的亲人,会把一些更隐秘的话告诉你,就能进入老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了。

    三、老人说的不要全信

    老人们大多数有脑萎缩症状,将记忆、梦境与现实混合。例如一个奶奶说护工对她有仇,对她迫害,一问结果,才知道实际上就是怕她从轮椅上滑下去,用一个绳子把她固定在轮椅上了;有的奶奶说这里没有好人,实际上是她文化大革命时受过迫害。

    总之,老人讲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很多表现为她对于集体生活限制的反抗,不要轻易相信,当然也不要轻易否认,要自己去发现真相。

    四、“拖字诀”

    有个快九十岁的“口音奶奶”突然一天伤心痛苦,张大诺一边抚慰她一边费力听懂她担心她的儿女结婚没房子(实际她的儿女都快七十了),这显然是记忆与现实的混淆。

    千万不能戳穿,而老人又要张大诺帮忙,“拖字诀”很管作用,张大诺承诺帮忙止住了老人的悲痛,因为熟知脑萎缩老人的记忆规律,他避开老人两三日,再见面时,老人完全忘了这件事。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张大诺告诉我们:当老人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请为他(她)的一生寻找两三句话——能让他(她)觉得这一生过得很值、活得很快乐的话。以后的日子可以反复地说,老人不怕重复!

    哪些事、哪些人是老人的情感伤心点,作为子女和志愿者,一定要非常清楚,那些“点”会激起高龄老人巨大的心理反应,而且他们根本无法自控,一定要规避那些“点”。

    如果实在找不到交流话题,可以推她散步,在走廊里或者在院子里,这样也不需要说什么,两个人都很舒服,一种温暖的气息会让老人产生信赖感。

    这本书全然解释了我曾经的困惑。做深入的临终关怀,踏出第一步已经不易,而坚持做下去更加不易,这本书给每个准备踏出第一步的人展开了老人的心理世界,以及各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书中也提到一个拒绝跟人沟通的老人,高冷客气,作者也没有继续深入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曾在养老院见过的一个半瘫的老人,非常美丽白皙,即便老了,面相依旧精致,服装一丝不苟地流露出良好的出身背景。她看见我们就转过头去,旁边的人悄悄告诉我们,她拒绝和志愿者讲话。

    上海的名媛郑念文革后离开上海,到了美国,她孤身一人,邻居过年时请她去做客,她拒绝了。她说宁愿孤单地骄傲,也不愿接受施与的温暖,这同样是我们需要尊重的人生观。

    最后,以张大诺在书中的话结束这篇文章:“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她们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如果能够找到让她们幸福的方法,以后就会有人以这些方法让我们获得幸福。”

    当你老了,让我好好爱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你老了,让我好好爱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zm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