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社工微电影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王玉
2018年8月18日,多云,风,周五
六点半,窗外有蛐蛐儿叫,院子里一如往常。只是风吹的门口的竹林和香樟树一样一边摇曳,又七分凉意。十楼的老太太抱着一对双胞胎孙女,嘴里嘟囔说闹着非要下来玩儿。
书房的书本整理一下,收集六七本关于孙家楼的史料和老照片,为拍这部微电影,做基础资料辅助。顺便把阳台的田七和多头浇点水,旺盛的一塌糊度的田七不浇水,两天都耷拉着叶子,毫无生机。
顺着七一路,略有凉意。车站路的梧桐树随风飘散的树叶,真的是末伏未走,秋风已来。联络几个朋友去孙家楼,希望能把这部微电影拍好。
1
七夕,七成八不成,有一个桥就会解决路的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会越过山丘,看到有人等候。这个好日子,满是爱意浓浓。也许社会工作就是这样,走在走着遇到了一些愿意一起努力的人。一个人走的快,但一群人会走的更远,智慧和力量会使人生发无限的勇气。
走进孙家楼夹道,看见孙家楼,也看见了惠大才正换了一个干净一点的格子短袖。我昨天已告诉惠大才,今天拍微电影,希望能出镜他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他的历史,那段有着红色的光辉岁月。
我们八点四十就到了,约的九点。把孙家楼昨夜风雨吹打落下的树叶、桃子、柿子和石榴打扫一遍,看门迎客,算是一个礼貌和气质。
文化,动与不动,都在那里,它会拨动你最契合的点滴细节,让你有所收获,进而互动交流,那古板的建筑自然有灵动活波的气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不太重要。
2
当烧上水,沏好茶。薛老师带着摄影师来到孙家楼,在门口的石匾牌旁,在道道门口边,比划着,讲述这里面的历史。
第一次见到网名憨哥的老兄。其实他姓赵,浑实,热情,精神,比之他的实际年龄,要年青很多,热心肠,爱跳舞,爱摄像,自娱自乐又献身公益。
院里垂着累累果实,枝叶间藏着喜鹊鸣叫,太阳花花实实的洒在院子里,闹中取静,蝉鸣更幽更空。搬几个椅子,一个长条凳,一壶普洱茶,聊起了剧本。
思想意识的交流探讨,是一种最好头脑风暴,让一股脑儿的观点碰撞,挤出来一点点更加新鲜活力的思路。原本想,二易其搞,就差不多了,坐下来一聊,才知道,远非如此。昨天晚上,薛老师为此一直熬夜到凌晨三点,这个耕耘在文保志愿道路上的老大姐,会让人肃然起敬。
赵老师毕竟有经验,要明确角色分工,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流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组织架构。谁是导演,谁是制片人,谁是摄影,等等都需要一个明确,才不至于临时益见相左,达不成一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散,缺乏主线条。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
几个人讨论的结果是,我当导演,薛莲老师当制片人,赵老师摄制,生博老师总务。最热烈的要数细节的拿捏上了,因为隔行如隔山,你的想象不专业不行,现在专业化,本土化,才最有力量。
3
一条一条的说,一段一段的议,把主题摆出来,定下名字《孙家楼里的年轻人》。既表示这个南阳中心县委旧址的两个英烈兄弟年青,也昭示现实的年青人也在从事着这个事业,这是一种情怀和信仰的传递链接,更是一种基因和文化的接续弘扬,需要把切入点找精准。
细节把握好,效果才好。素材多,才有挑头。一步步的流程下来,已是十点。我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拍一遍,走一圈,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其实任何事都有相通之处。
最初的场景是讲述,就是从大门出来转身,站在门口把孙家楼的匾牌前介绍孙家楼二号院。放好三脚架,支起摄像机,聚焦,缓缓打开门,满怀信心的走出大门,站在门口的讲。
第一次就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面带微笑,讲革命史不太肃穆;二是上衣有颜色,需要穿一件黑色或者纯重色衣服。重新试了一遍,表情又有点凝固,或者僵化,一次次修整,总会好一点,衣服拿来已近中午。
4
早上去的时候,跟南阳晚报李萍老师联系,希望参加讨论,给予指导,因为在月季园有一个七夕节活动,抽空过来。十点半的时候过来了,太阳不紧不慢,风声略过树叶,地面的尘土,几个有着公益文化保护情怀的人,坐下一起,一壶茶,聊着文化的事。
大致如此,看一个地方的时候,如果就事论事,就单调、孤立、呆板,甚至只是一个意想,缺乏有股有肉,和有份量的存在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有生命,也就皆有感情。
薛老师想取一号院里的石条、老门、核桃树、老瓦房,那里还有一些别样的岁月痕迹,一刀一刀,割裂着岁月交接的年轮。垮塌的一间孙家楼曹家卖出去的老房子,树干满是爬山虎的老桐树,断垣残壁的土胚墙,斑驳沧桑的只生一个好标语,还有墙外那个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时期的标识,虽历史更迭,但遗存故在,不由让人想到情势之紧迫和斗争之残酷。
几个人站在门口的核桃树树下,遥指门口的砖雕,如意,凤凰,天狗,还是什么?看不清楚,但每一个缺失都充满想象,每一个存在都显得惟妙惟肖,那是南阳老房子特有的味道,浸润着礼仪、传统、营造的智慧和本土、风水、地理的禀赋。
赵老师一步步的推送镜头,按着谱子去拍摄。站在那些晃晃悠悠的木椽子上,拍那些断垣残壁的交接处,几个人游走在孙家楼的小道里的样子,既是非专业,但专业情怀情怀毫不逊色。
5
当站在城墙上,看那九个青石台阶,分明的东西马道标牌,落差太大,才知道孰高孰低,城里城外。几个坐在门口的老太太,谈论着这个老城墙就是这个样子,某某某的房子盖在城墙上了,哪里是城根,哪里是河坡。只有通过他们的诉说,才知道这个南阳老城的真实不虚,而孙家楼的故事场景就在身边,就不会飘摇无依。
就是在这个孙家楼的小街道,也是南阳七十二街之一,定然有不同的存在,南阳达官贵人多聚于此,熟人社会的姻亲家族必然层层叠叠,这是一个不挣的实事。赵老师让我指着孙家楼最东面的标牌,走过狭长的夹道,一边水泥混凝土,一边低矮的土坯瓦房,房脊上的兽与草,花与猫,鸟与蝉,随意切换。这是一个需要静下来慢慢悟的地方。
惠大才的上镜,显得郑重其事。他半身不遂 ,腿脚不灵便,他特意拿了个红垫子,拿着他的笔记本,和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娓娓道来就会润物细无声,他的故乡,他当兵的战友,经历的风风雨雨,甚至是思密达的朝鲜语,你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在孙家楼居住三年半,他自己的话两头挂撅子五年。对的,他只听说曹家,但有多少故事,他没有兴趣,因为本身就足够丰富多彩,还有就是那种老一辈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拍了三四遍,也很感染人,但与主题的贴合度或者说太散漫,主题关联度少。只好留存资料。
6
掌握丰富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会连贯辨证,不忽悠,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我们筛选着资料,拍着照,李萍老师回家照顾小孩了,留下我们四个人的小剧组。在中州路秋实餐厅吃了饭。聊聊人生,也聊聊生活,是人们彼此了解的一个很好途径。
不管是薛老师,还是赵老师,那种对生活的态度,对健康的理念,对人生的理解,虽各有不同,但足以珍贵。谈起昨晚薛老师加班到三点,还有那些在公益道路上一起努力的公益人,他们足够韧性,足够坚持,虽未大富大贵,但灵魂摆渡,心灵富贵。
薛老师讲的小故事,那份对公益的执着,对于环境的热爱,对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人们观念的做法,虽固执己见,但确信可以有所成就,有所改变,我向他们致敬,相互鼓舞,共同努力。
赵老师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他对于家庭,对于婚姻,对于财富,豁达而淡然,不随波逐流,有时间自己跳跳舞,怕拍照,做做公益,这个乡政府的退休干部,看起来也很精彩。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南阳社工微电影《孙家楼里的年轻人》开拍记(一)|益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