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标,吃透教材,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
自从2022年四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问世,引起教育界未有之大变局,全国各地上上下下掀起解读课本,培训课标的高潮。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新学期也开学一个月来,感觉一线课堂教学依然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的教师应该说不多,变量有限,甚至有的教师依然走老路。
为了促进依据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上级出台全市对广大一线进行课标考试,并排大队。既然市里要给区县排大队,区县就要给学校排大队,学校也得线排起来。
形式看似严峻,昨天学校进行第二次课标模拟考试。虽然我在假期把整个课标从前往后整个反复通读了一遍,也做了相关试题,但是发下试卷,第一道填空题一下就蒙住了,简单整整是六个学习任务群,我虽然也背了,但是真的反映到试卷上却怎么也想不起课标上真实的表述。还好我让自己平静下来,慢慢答填空题,论述题,最后才编纂的简答题,字数不少,但是表述不规范严谨。
我看看周围,不少老师都有行动。尽管领导强调先摸底,下来自己在查漏补缺。尽管我不会,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掩耳盗铃。
后来领导出去,考场立刻热闹起来,最后的考试已经失去了摸底的意义。
为了促使教师对课标考试的重视,不至于在应考中太丢丑,学校还宣布了一项奖励措施,纳入量化考核,前10%获得奖励,后30%不准评优评模。
即使这样雷声越来越大,但是老师们真正学课标,备课标的热情依然不怎么高涨,甚至很多人都抱着侥幸心理,我年级大了,我背不过,不想评优评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必须老老实实全力以赴迎接考试。
今天晚上聆听了韩素静老师解读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学以及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我感觉受益匪浅,觉得自己认知浅陋。
对虽然自己每天都努力在背课标,可是课堂教学依然支离破碎,一地鸡毛,没有抓住核心要素的具体分解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关键是对教材没有吃透,不能把课标精神与教材紧密结合。学过前两个单元,再聆听专家解读,感觉思路清晰,激动兴奋,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尽管想法比较不错,但是一旦到我的实际课堂上实施总是打折扣,耗时低消。
今天早上晨读,我忙于收取学生的核算检测证明,没有指导朗读,晨读很不理想,很多孩子休息好几天,竟然没有兴趣大声读课文了,这直接影响我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堂教学进行。
听写生字加朗读课文就用了一节课,十几个孩子对字词掌握一塌糊涂。
下午阅览课讲评一下国庆节作业,然后开始学习第10课生字,我范写了几个,让孩子说说构字规律,还没来得及多练习,放学的铃声就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