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澜飛
人与人的距离,楼与楼的距离,一条街的距离,十字路口斑马线的距离,树与树的距离,甚至异地恋的距离……
异地恋,其实是场情意和距离的pk。情长于距离,有情人终成眷属;若距离长于情,异地会败给距离。确切的说,感情败给了距离。那距离自然败给了时刻,所谓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两颗心的距离,隔之毫厘,差之千里。
如果你在草原就要骑马,在都市要步行,如果是散步,想停就停,想走就走: 停下来是自己的选择,倘若步伐被某种障碍中断,那路程和心情就都不顺畅了。
氛围不同的街景。累了,渴了,很容易找到咖啡馆、书店、酒馆、饭馆、杂货店,“叮铃”一响,推门进去,感觉像是风雪夜归人。
有些广场和街头,隔几步就见画家和音乐家的摊位,他们表演兼做生意,入夜后那里转为露天剧场兼集市,热闹非凡。
步行的佳境是散步,散步主要看心情,并不分时间,也不计快慢,甚至不论晴雨。而心情紧扣环境。而步行的文化,透着都市生活中人性和历史的灵韵。但是,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里,这种灵韵在逐渐退减。
杭州免费开放的西湖景区、北京留存不多的胡同、从前广州既避雨又遮阳的骑楼小巷,都适宜步行。
每个城市都有适宜步行的空间,区别在于多少了。少了,城市显得冷漠: 多了,城市便有市民社会的温度。
城市现代结构的距离有几个特点。其一,有足够数量的“街”。在“街”的空间里,人行为主,车行为次,所以街不能太宽。街与街之间的距离不应太远,以便于步行。其二,历史和市民文化受到妥善保护,步行就能到书店、图书馆、历史建筑、市民聚集的场所。住宅离商家不能太远,买东西遛个弯儿就能到,逛街和生活自然融合,才是惬意的都市生活。
因此想到,西安的古城墙也改建成了古色古香的步行公园,规模更大,也很受欢迎。
国内的城市经过这些年的现代化改造,许多新建道路宽达40米,比一些国外的大道还宽上10米~20米,这必须是身手矫捷的年轻人才能横穿。显然没有优先考虑步行者。
除了街的宽度,适宜步行的城市还要便于生活。住宅区附近要有比较像样的杂货店、鲜花店、理发店、饭馆、咖啡店、酒吧等等,距离不能太远。远了,买东西和逛街就不能浑然一体。有些地方,大商店和住宅区的距离大至5千米左右。购物往返要坐车,时间都花在交通拥挤的路上了。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都在网购且使用快递,你这思维落伍了。那么,弱弱地问一句,网购怎么逛街?这么快、这么轻易就放弃了逛街的乐趣,是我们的选择还是被选择?
一条街的生命力在于有许多双眼睛为它守护:店铺的老板和伙计、带孩子的父母、操心年迈父母的年轻人,总之,是市民社会。由具体的张三李四、男女老幼构成。
你可知有“街眼”的街道: 晴天,“街眼”灿烂祥和: 阴天,沉思肃穆: 雨雪天,含情脉脉。整齐安全的人行道上,缓行的翁妪、欢呼的学童,动与静皆宜,都在“街眼”之内。
安全之距离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不安全的可能。域市都一样,时有犯罪发生。但思考犯罪的时候,不应该忽略这个因素: 某某街区是否有市民社群做有效的监护。
如果突然冲出劫匪时却无人呼喊也无人制止,如果有人跌倒或发生车祸,却无人帮扶,街立刻就显得冷漠: 再如果你在人行道上行走,时有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从你面前和后面冲来,令你躲闪不及。这些情况下,“街眼”盲了,其实就是人眼盲了。
街上的饭店、咖啡馆城市应该是一本各种“时态”并存的历史文化书。一味求新,意味着抛弃城市的历史文化。只有饮食和商品,却找不到几家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和剧场,这样的城市不能说没有文化,也不能说有文化,总是缺少了什么,或许是城市的灵魂。
现代城市的改造事关人的生活环境,也属于生命科学,用物理的概念,花费再大的资源,堆出的只是一些高、大、宽、新的积木。
我们不难发现,在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若有人忽略了车与车需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法则,出了事自负全责。
就拿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儿来说: 有位小伙,二十出头,经常开飞车,即使在小区内也不减速慢行。有位善良的好心人给其父说:“你儿子开车慢点,别再开飞车了,要注意安全!”结果其父反而不高兴。
摩托车声响也大,一副狂妄自大的姿态,那感觉似乎很牛气,好言相劝未听,反倒认为别人管的宽了。时隔不到两个月那小伙出事了,直接当场撞si了!
开车若不懂得车于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会吃大亏的。他前面停着一辆大货车。他开飞车,等发现刹车时已来不及了,一下冲到货车底下。因冲击力太大,人当场没有救活的一点希望,年仅21岁……
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压抑,太远又疏离,所以我们的距离就应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如此甚好!
街边艺术画廊注: 图为本人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