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一卷书
找回文学的力量——了解写作与自己

找回文学的力量——了解写作与自己

作者: 欣之助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17:18 被阅读0次

    Rights available

    说到“文学”“阅读”“经典”“写作”这些词,有多少人会条件反射般地回忆起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全文背诵、八百字八股文”的阴影和厌恶?我先举个手。

    有一位文学教授,在1996年担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写作课教学时,就感受到了刚刚结束高考的大学生普遍对写作的反感和抵制情绪;后来发现,他们从小到大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创造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摧残。语文课本要求所有的思考答案和写作方式必须符合统一标准,否则在考试时就会扣分。但就这位教授对阅读的认知,真正的经典名作,往往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案,尤其不能用意识形态强解文学文本。

    如果缺少有效和多向的阅读,学习者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发展。一旦学习者缺少更新变化的意识,其能力会始终停留在某种水平上,甚至终生无法改变和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者的思想和文字有强烈的固化倾向,千篇一律,千文一面,乃至千人一面。

    基于此,这位文学教授开设了一门课,从大学校园到个人工作室,一开就是二十多年:由细读经典入手,帮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建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此次推荐的《找回文学的力量:了解写作与自己》,即是脱胎于这二十余年教学的经验:本书采撷托尔斯泰、奥康纳、莫泊桑、白先勇、乔伊斯等中外文学大师的15部短篇小说,从叙述视角、人物、情节、对话、情绪与意境五个版块展开,对经典名篇进行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深度解析。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常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短篇小说” ,通过一个官员的日常生活与临终思考,提出了关于生死与价值的终极问题,却丝毫没有说教感;在《圣灵的殿》中,奥康纳以少年之眼透视成人世界的真与伪,讲述她对人追求正义与美善的动机的深刻洞察;教科书对莫泊桑名篇《项链》的低劣、简化、粗暴的解读,严重败坏了几代中国读者对经典文学的认知与审美感受,是时候揭开真相了……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堪称对《红楼梦》的高级“模仿”,中西合璧的巧妙结合,使其成为现代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也不易超越的经典;乔伊斯的《阿拉比》用成年人的目光回望成长中经历的一场幻灭,虽然几乎无故事无情节,只有气味、光影、色彩、温度、白裙少女的身影和少年人的怅惘,但实在写得够美,美得让人心乱,又难以言表……

    有人说过,读懂一部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每一部小说也像一块独特的透镜,透过它们的内在纹理对光线的层层折射,以独一无二的方式照映出大千世界的点点滴滴。这15部作品篇幅短小,将有效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不至于一开始就被大部头的字数“压垮”,对阅读产生莫名的畏惧;另一方面,短篇小说的文体规律自成体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经典之精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展对写作、对自我的认知与视野。日后,作者也将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部经典长篇小说进行解读。

    经典阅读没有年龄限制,孩子同样适合,只要孩子肯静下来倾听或阅读,即使因文化差异和经验积累无法完全明白,但一般来说经过相应的指导,孩子也能够感受到经典作品的内在价值。通过经典阅读,无论大读者小读者,都会学习到大师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法,弥补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不足;也会由此更加深透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尤其是那些幽微之处——够单纯,才能直达人心;够复杂,才能丰富和有变化;够勇敢,才能越过别人的标准“一意孤行”;够诚实,才能坦然、真切地挖掘自我,认识自我,有力地书写个体与世界。

    线上课程版本:请戳这里

    作者简介

    张鹤,笔名书拉密,70年代生人。1994年获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黑龙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督教文学与西方文化。2009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推广基地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独立学者和编剧。发表学术论文、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散文、译著、影评等数百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找回文学的力量——了解写作与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hq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