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最怀才不遇的人,当属誉王萧景桓,从一个七珠亲王到一个阶下囚,是一个很离奇的落差,其实,与其说是因为梅长苏的谋略,倒是不如说,从他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大致的命运,只是梅长苏稍加利用,促进了这个结果的发生,也促发了这个下场更加的悲凉。
我总以为以梁王的性格,能诛挚友亲朋,能杀爱子宠妃,焉能放任一个异族的儿子谋求太子甚至皇位,其实,能让誉王一身荣华位极人臣,荣宠七珠,应该已经是梁王能给他这个儿子的全部的极限了吧,也许是梁王自己说的这是最像自己的那个儿子,也许还夹杂着对玲珑公主,同时也是他的祥嫔的愧疚,也许只是皇家希望有一个略有才能的皇子来牵制太子的势力。所以,没有梅长苏,这份皇恩浩荡也许会持久一些,却也不能进阶成全誉王的雄图野心。十几年来,梁王知道太子无能,他却迟迟不肯换立太子,一早预示了誉王最后的失败。
誉王是有才的,所以才会有半朝重臣依附,誉王也是有量的,可以不顾身份,居尊降贵求才若渴麒麟才子,誉王更是有心胸的,否则不会压抑男儿本性待般若一介女流如谋士,誉王是聪敏的,稍一点拨,他就可以自己推敲出前后因果,也许,他本是那个比靖王更合适权位帝座的那个人,除了才能心胸,誉王杀伐果断,心狠手辣,处事圆滑,是个为君该有的性格。可是誉王做不了皇帝,除了自己的从未知晓的出身以外,他还是一个被世人遗弃的孩子,他所有的东西都只能靠自己,没有真心朋友也没有真正投诚的谋士,他不容易,却注定成不了大业。
因为太相信梅长苏,时不时掏心掏肺谈一场,自以为得了麒麟才子辅佐天下,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左膀右臂,等回过神来,一切已晚,大势已去,我总觉得聪敏如誉王,怎么会轻易就受了秦般弱的蛊惑,激烈到起兵造反。可是,如果你体谅一个孤独的人无所可依的悲凉,你大约就不会奇怪他背水一战最后一搏,当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当然就知道此生已与皇位无缘,如果自己不抗争一下,从此就需要安于亲王之位,也许被投闲置散,也许被怀疑冷落,从此几十年夙愿梦想一朝成灰,一个以九五之尊为人生目标的人,在这一瞬间就可以被击倒,信念的缺失才是真正打垮誉王的利剑,一击致命,理智在那一刻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萧景桓的人生的意义,不成功,便成仁,多少骄傲都一起埋没在了九安山那场他多想一秒钟都可能会放弃的谋反里。
如果早一点知道自己的皇妃已经身怀六甲,我想萧景桓也许就会安于命理,从此安分守己做个享受天伦的无为亲王,如果早一点在年少时期,还没有全面撒开所谓夺嫡的战争,知道自己是滑族之后,也许,他会纵情声乐诗歌,做个逍遥的皇子,如果知道秦般弱和梅长苏都只是善加利用,自己却一颗真心和盘托出,也许他更明白珍惜朋友羽毛,爱护天下苍生的道理,不会去做那些私炮房的殃及池鱼。如果他能料到最后的皇位输给一个自己从未在意的萧景琰,他是不是也会感慨世事无常,不再几十年抗争如此。这世上唯独从来没有过“如果”这个假设。。。。。。
我心疼誉王萧景桓,在最后的牢狱里,他那样渴望亲情,他也是个可怜的孩子,纵然当初恩宠甚隆,一个地位卑贱妃子的儿子,想必也是兢兢业业步步为营活在这高墙深宫里,萧景桓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看到了祁王被自己的亲生父亲赐死在牢里,当年恩宠再多,也抵不过一杯毒酒,一个孩子,从那一刻就会明白,在皇室之中,亲情只是一个奢侈品,自己的父皇重皇权远甚骨肉血脉亲情。于是,才有了之后十几年与太子一争高下的誉王吧。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在誉王妃说出怀有骨肉的那一刻,破碎成一地残渣,那时候的誉王心里应该突然升起了一盏明灯,一种对生命的尊敬,一种对亲情的奢望,当然,他知道自己再无机会,但是他那么热切的希望把这个小生命留在人间,这是他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和潜藏在他体内太久而不能激发出来的温情。我想,那时候,萧景桓一定想起小时候也有过的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阳光下自由真心的笑容,他希望这些他的孩子都会有,于是,他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孩子的生存。感谢梅长苏,我从不认为梁王会成全他,成全他这点最后念想的人是林殊,多讽刺的结果,可是又很圆满。
最后想为黄维德先生,一个好演员说一句:你的萧景桓很帅,誉王的扮演者,舍你其谁?!谢谢!
PS:《琅琊榜》里的人物,特别想写一写黄维德的誉王,很用心的角色,有血有肉内心丰富,于是涂鸦于此,权作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