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舅爷言阙,是一个大约只有十几场戏的琅琊榜配角,但是他每一次的出场都让人心生敬畏,他在一部54集的长篇中次次惊艳。
我毫不意外梅长苏的智谋深沉,也不感佩靖王的正直执着,更不怀疑霓凰的痴情百转。我独独未料到的是国舅爷高风亮节,一身傲骨,不能不为之三击鼓叫好!
三十七年前,大渝、北燕、东海三方联盟,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当时敌人有我五倍的兵力,绵绵军营,直压我境。那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持王杖栉节,绢衣素冠,只身一人,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他在敌营王帐中舌战群臣,心坚如山,舌利如刀,当时敌人的利益联盟本就松散,被他一番游说,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我王师将士一举反击,方解此危。
这是梅长苏缓缓的口述回忆,画面给的是个背影,陌上孤单单一个人,我听着那段平淡无奇的叙述,却和豫津锦睿一样,脸上写满钦佩,那,就是言侯。
梅长苏之所以在侯府,是因为他要阻止言侯弑君!一个位高权重的国舅爷,当今皇后的长兄,曾经与大梁皇帝莫逆之交嬉笑轻狂年少的侯爷,居然密谋在祭天大典中引燃火药炸死梁王!是要有多恨,要一个皇亲贵胄不惜冒灭族之罪吼出难道他不该死么?是要有多坚韧,才可以苦苦隐忍十二年,拈香拜佛,求仙访道,明里闲云淡月,暗中幽恨交并?这是一个十二年远遁红尘却赤心不死的言侯。他仍是三十七年前那个敢做敢为的言阙,这十二年,他失了红颜,亡了知己,苟延残喘,为的就是祭天大典那一场绚烂的火药燃尽他人生华彩的最后一章。
一击鼓叫好:护国柱前,宁国府外,纵誉王率军队不敢进,唯言侯一人正冠束发,面无怯色,步步逼近谢玉,这气势,胜过骑乒骁将,这是一个人内里的气节,铮铮铁骨亦响,而当救下众人,当着自己儿子的面,终于舒出一口气说你在这里我能不来吗,又百转柔肠,露出严父慈爱。
再击鼓叫好:为配合梅长苏和靖王营救赤焰旧部卫诤,哪怕“不合情理又无胜券可握”,言侯竟不问细长,只略一沉吟,目光如炬,回答:愿意。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是一种战友坚定的信任,大义面前毫不犹豫的支持,而面对夏江,为了争取时间却也并没有满腹规劝,那些对于这个当年心怀叵测的主谋毫无用处,一句诛心:夏江,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他所败。已是将千言万语的规劝都揉进这一句里。
三击鼓叫好;九安山上,叛军攻城,梁王及众人退守大殿,人心惶惶,是他,跨前一步站出来,朗声道:即使攻破了城门,还有这道殿门,攻破了殿门,还有我们自己的身体,只要一息尚存,就不算失守。在这种九死一生的生关死劫,在一众意志濒临崩溃的皇亲贵府面前,这些话犹如定海神针,扫除恐惧,凛冽激昂,让人热血沸腾。这,与三十七年前一人一节穿营而过交错重叠,纵岁月流转,不改初心。
梁王生辰宴上,长公主大义凛然陈情激烈,五宗大罪罪犯涛涛,群臣跪拜附议,其中当然有言侯,从他迈出的坚实的步子到不容置疑的要求到跪伏在地的附议。
言侯是这部长剧当中我不能言语不堪下笔的一个角色,因为诠释他内里的气节并非可以用语言来形容,总觉得千言万语也难以描绘一个十二年收敛真情却暗暗用劲的勇气,总是感激梅长苏那样直接面对面的点破火药计划,才复苏了一个真实果敢的侯爷本色,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以后那义无反顾的愿意和支持吧。
琅琊榜已散,然言侯之气节高亮恒在,那些延续会在他的独子言豫津身上点点闪烁时隐时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