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初探

作者: 闻人伊一 | 来源:发表于2019-11-10 15:05 被阅读0次

若不是认识一位奇葩朋友,我跟古琴估计没什么交集。就算《陈情令》播的再火,蓝忘机抚琴再迷人,也顶多啧啧两声,然后相忘于江湖。我这朋友是个搞中医的,副业斫琴师。“腹黑执念”天蝎男,自学斫琴,壮言要成为斫琴届的翘楚。白天人模人样接待客人,晚上就躲在小厨房挤眉弄眼的蹭蹭木头直至凌晨,天天如此,五年有余,已近痴狂。痴人是不知道自己痴的,一日他欣喜若狂的对我说,“我找到了一位古琴老师,这回你可捡便宜了,这老师琴弹的好,保证你能学会,你真幸运,没有步我遇师不淑的后路。三人抱团价,跟我老婆三人一块,又便宜又能学东西,怎么样?” 我真是感谢他对我的抬爱,就见我刷过几刷吉他,认定我是可造之材。抗不过他的威逼利诱,“行,闲着也是闲着。”

抚琴

古琴总有一种神秘的面纱,因为太过小众,比摇滚乐还小众,至少我还是个摇滚乐迷。传为上古时代制造,伏羲造琴,到舜时代定为五弦,后至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再加一弦,定为七弦。“文王兴周,鸣琴而治。” 以礼乐来教化人民。孔子推崇礼教,常鼓瑟鼓琴,以养君子之浩然正气。于是乎,古琴就跟儒学的君子之风沾了边。至魏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黑暗,思想家们追求的道家的游心与逍遥,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于是乎,古琴就跟道家天地合一沾了边。此器承载了儒道思想,一般只流行于知识分子圈;再加之音色沉、音量小,适合于室内独奏,或与三两知己共品,不适合出没于大众娱乐场所,自然只流行于小众。

古琴门派不一,宗旨追求一个清、微、淡、远。颇有道骨仙风的味道。听起来还挺附庸风雅的,学习古琴顿时让我有一种我也可以很有“文化”的迷之自信。

只是习琴时候,感觉不太象是这回事。毕竟曲子是承载着作曲者的情绪与情感的,而情绪与情感在器乐上的表现,所有的乐器都会有相似的特点,都是通过轻重缓急,起承转合来表现。比如对初学者习的《湘妃怨》,说的是舜帝遭遇不测,他的两个妃子对他的思念之中饱有的一丝悲哀。这不可得先小音量缓慢的相思一番,再因为过度思念而再也不能相见,忍不住悲哀的情绪要迸发一下,音量再走高走重。这离古琴的清、微、淡、远,修身养性之道看起来是不相交的两条线。

琴与禅

古琴是一种与其他器乐本无差别的乐器,还是载道之器,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

琴筝演奏家丁承运先生在《古琴文化与历史变迁》里提到唐宋古琴文化艺术的发展因为多民族融合的缘故,汲取了其他民族的养分,更加多元化,也就不在局限于周秦与魏晋的儒道。当下也有古琴移植流行音乐的新尝试,听起来那么骚人心肠,情深不寿。这也说明古琴演奏的表现形式上也并非只有清、微、淡、远。

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在《琴乐探微》里也谈到对习琴的理解,从记载的曲谱中有写人、写景、写情,不同的风格。演奏上表现为“舒缓、壮烈、悲欢、奇绝”。对于古琴学习者而言,与其他乐器的学习并无差异,“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皆从基本指法开始。至于习得古人所云的“琴者,情也。”,“琴者,心也。”还是“琴者,禁也。”的不同境界。皆取决于习琴者自己的体悟而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弹着古琴,想象自己很有文化那也就想想吧。好好弹琴是正经事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琴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ka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