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瓶茅台酒的传奇故事还得从80年代初期的农村说起。 那时的农村还很贫穷,无论是交通亦或是经济都很落后。谁家有一台12或是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是一件相当牛的事情。当时曾经流传着一个词汇“万元户”,它代表着那些在改革初期刚富裕起来的人们。
我的大堂哥自然不属于此列。大堂哥家里连一辆28式自行车都没有,还和他的父母及弟弟住的是土墙的三间矮房,这在当时当地算是普通得有点儿寒酸的家庭条件。兄弟两个正直当婚青年,讨媳妇儿就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几个姑姑和村里人热心介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眼瞅着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都成了家,伯父伯母都急坏了,我的父母也跟着心急如焚。
有一天父母得到一个消息,说大山里的女孩愿意嫁出来,咱们住在平原家庭条件差点没有关系,只要男方身体健康、勤劳肯干就行。虽说娶大山里的女孩不太有面儿,但是比一辈子打光棍儿要强一百倍。邻村的人有娶山里女孩成功的例子,花费少不说,人还很乖巧。父个相熟的邻村人,让他老婆给堂哥介绍一个媳妇儿。那人看堂哥老实本分、模样周正,也就是满口答应下来。许是大堂哥的缘分到了,很快就相亲成功一个女孩谈婚论嫁了。
结婚的那天,父母作为半个媒人,自然是要同大堂哥一起去娶亲的。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距离又相隔百把里地,请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拉上接亲的队伍起了一个大早出发了。大堂哥的新娘子在中午的时候被顺利的接回来了。只是随同娶亲的父母酩酊大醉。从不喝酒的父母怎么成这样子了呢?大堂哥讲出了原委。去到女方家中吃饭时,女方父母认为不喝酒就没有诚意,酒桌之礼不到位,不能把新娘带走。到了这个地步,父母被逼上梁山,只能从命。上了酒桌就由不得自己了,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宁肯人大醉也要把娶亲任务完成。结下了这门亲事以后,父母陪干亲家也是常事了。凡是堂嫂娘家人过来,父母必陪酒。父母喝酒的爱好就此培养出来。
时隙转眼间到了2000年,我已经参加工作两年,弟弟也在这一年大学毕业了。弟弟作为90年代的大学生为父母及家人脸上增光添彩。父母供我们上学自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此时已经爱上喝酒的父母显然是没有钱买贵一点的酒喝的,平常自己做一点米酒或黄酒解解馋连两块钱一斤的散装白酒也不舍得买,偶尔买一点儿还要留着待客用。到了年底的时候工作半年的弟弟带回来一瓶飞天茅台,花费千元。一千元买一瓶茅台酒,在当时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天价。没有想到平常言语不多、不爱表达的弟弟居然出手这么大方。弟弟的心意是一目了然的,父母辛苦劳作,勤俭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他送给他们一瓶名贵的酒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感恩之心。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没有见过大世面的父母得到了这瓶茅台酒像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喜悦、满足、感动五味杂陈,怎么会舍得立即喝掉呢?他们把酒用一块上好的绸子布包起来像宝贝一样的珍藏好,给母亲买金项链时也没见她那样惊喜过。
后在城里买了房把父母接过去和他们一起住,由于工作原因把家安在不同的城市,父母也跟着他们辗转浙江、武汉、重庆,去哪儿就把那瓶茅台酒带到哪里。期间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父母也喝过了五粮液、茅台等名贵的酒,但是那瓶酒他们依然不舍得喝。他们偶尔也会在春节期间回到老家去看看,会把酒也带回老家。他们丝毫不嫌麻烦,带着那瓶酒感觉踏实、满足、欣慰,仿佛那瓶子里装的不是酒装的是满满的幸福。这些年父母也从知天命之年接近古稀之年了,他们渐渐老了,记忆力大不如前,偶尔会不记得茅台酒放到了什么地方,不记得用什么包起来的。
在2016底父母又一次回到老家的那个晚上,我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她哽咽的声音,听到父亲也在旁边不停的叹息,当即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不好的大事,于是连忙问是怎么回事,母亲越发泣不成声,在我的反复追问之下,她无比难过地说她不记得茅台酒用一件衣服包着,拿那件衣服的时候茅台酒突然冒出来摔到地上打破了······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这瓶陪伴他们整整十六年、辗转多地的茅台酒该是怎样的珍贵啊,“打破了”、“喝不了了”、“茅台酒没有了”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些词汇,心里也跟着隐隐作痛。父母的伤心不是因为这瓶酒无法喝了,而是这瓶酒永远消失了,成了一个永远美好而又遗憾的记忆,成了一段传奇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