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81950/5828981130dc60b1.jpeg)
完美即是无可挑剔,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著粉则白,施朱则赤。没有热泪相拥,没有情绪克制,委婉素净,芳泽无加,可谓,一处幽情冷处浓。——写给《国王的演讲》
大学毕业那年的春季初看《国王的演讲》,那年奥斯卡它揽括了许多奖项,成为了大赢家,而后它就风靡全球了。那年没有认真去品评,一部好作品,我晚了六年多才一睹了它的风采,像温吞水一样,激荡着内心的弦,久久不能平静,最终决定,我得写点什么。
《国王的演讲》,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大气而又细腻的影片,没有高科技特效,没有惊艳的女郎,不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心惊胆战,更不能刺激荷尔蒙从而带动情绪,它就只是静静地绽放着,缓缓地流淌着,像一股暖流慢悠悠地游进心中。你会发现自己情不自禁地跟着古典英伦的曲调,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起伏跌宕之中纠结起自己的咽喉,甚至有开口为乔治六世演讲的冲动,哪怕是只言片语。
故事很简单,情节很苍白,然而却有着无限大的张力,无限大的渲染,虽然平静低敛,却铮铮有力,甚至听得见国王在麦克风前的呼与吸。科林菲尔接受了他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既要表现出言语艰难的痛楚,又要自然流畅地转折着情感的处处激迸,在故事单薄的时候积累起厚重的表演质感。温婉而精致,处处丰硕着文学艺术与宗教的沉韵,仿若轻而易举地便可以织娟绣绸,成就诗篇,俨然是件艺术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3281950/4c72efff443b269d.jpg)
敲击着键盘,单曲循环着影片中的钢琴曲,不得不动容,艺术总是源自生活,虽然乔治六世已是历史车辙上的过往,尽管在二战的阴霾中他象征了英国抗战的一大精神支柱,但毕竟硝烟已远去。我不是大影评家,不是资深议论员,更不是专业写手,甚至连个自由撰稿人都称不上,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总想写点什么,若干年后,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此时的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视野,眼巴巴地看着这个浮躁轻狂的岁月,然后年老色衰,在午后的摇摇椅上,旁边落着一只白猫,耻笑自己的少年志。
电影应该不仅仅是电影吧,看至深处,难免会有些共鸣之音,有时候会想说——人生哪,求一看电影的伴儿,喝茶的伴儿,品戏剧的伴儿,懂看书的伴儿,爱摄影的伴儿,热衷美食的伴儿,喜欢旅游的伴儿,听听古典乐的伴儿,偶尔发发神经的伴儿,能过小日子的伴儿,能接受速溶咖啡的伴儿……足矣足矣。。自嘲一下,这么多的这么多,怎么才能足矣呢,于是,便剩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281950/e20bce5656cb7e46.jpg)
忽然想想,人,总是要常常教自己学会知足,知足才可常乐嘛。国王尚且会口吃,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珍惜自己的每一项现有的权利与技能呢,哪怕是简简单单的说话。不论是言简意赅,温婉娴柔,还是雄辩滔滔,对薄公堂,其实会说话能说话,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与人交流,同人畅谈,这本身也是丰富阅历的一大筹码,虽然它是隐形的,却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生活的氛围与节奏。热爱自己,热爱这一与生俱来的说话能力,因此,要善待它。说与不说,说的如何,是真是假,是多说还是少语,是添砖加瓦还是自毁形象,是杨村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取决于你对“说”的呵护与关怀。
现在看来,生活就是这般了,寻觅着志同道合者的话语者,因为它还与思想有关,不是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