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可以叫共情、换位思考、自我分裂的成熟度或文化敏感。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具备这种“从以自我中心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
七夕不结婚?
看了我昨天的涂鸦,有学员跟我说“七夕节是不能结婚的”。我没问为啥,因为我知道她想说啥。跟她说:“您还没有认定那位农民工兄弟的性功能问题都是因为结婚选错了日子造成的,就已经万幸了!”
她回我:“老师,我是不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我调侃道:“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好了!如果我只能看到您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说明我看问题的深度和您一样肤浅,也就不能做您的老师了!”
就在她沉默的时候,我说:“您对‘七夕节不能结婚’的认知,表面看是以偏概全,但骨子里却是那种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作祟!”
关于这点,记得在问及“合理情绪疗法”(RET)时我单独讲过的。教科书上说,作为非理性信念三个主要特征之一的“过分概括化”就是以偏概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咨询师就会立马发现,让求助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依然不能将咨询室内的“知道”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做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求助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挑战,比如从个体层面而针对其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卑,或者从关系层面让其深刻认识到并尝试着去实践由“将他人当成自己”到“将自己当成他人”的转变。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内涵,远非“以偏概全”那么简单!
我问她:“能举例说明您说的‘七夕节是不能结婚的’这一认知都在哪些方面体现着以自我为中心吗?”
在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如果不能举出鲜活、生动、接地气的例子,都会被我认为是瞎扯或空谈。
她嗫嚅着说出的第一个例子是:“我不是在七夕结婚的,就认为七夕结婚不好。”
这个例子不能说不对,但我觉得并不十分恰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例子,我看到了她认识的严重局限——依然在“自我中心”中不能自拔!
由于我正在新疆,就想引导她,问:“听说过新疆的手抓饭吗?”
她说“当然”。
我问:“我可不可在新疆说‘饭是不能用手抓着吃的’?”
这次她明白了,说:“‘七夕节不能结婚’是我们汉族人的老黄历,不一定适合其他民族。”想了想又补充道:“我们汉族人居住的地域极其广阔,各地的风俗也并不相同,汉族人的老黄历也是不一样的。”
七夕结婚啦!能够跳出个体和习俗的苑囿,开始从族群或国家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一次飞跃!遗憾的是,能够完成这种飞跃的人并不多——不信,您可以拿一张“世界地图”作比,会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澳大利亚的世界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地图”差不多正好是相反的,更不会想到不只是中国,其实每一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以自己的国家的为中心印制的!
即使各个国家认为有同一个世界,也不会印制同样的世界地图。能够从别人、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可以叫“共情”,可以叫“换位思考”,可以叫“自我分裂的成熟度”,也可以叫“文化敏感”。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备这种“从以自我中心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
自我中心是我们的陷阱,是空间对我们的限制。
时间又是如何限制我们的呢?
问:“新疆的手抓饭果真是用手抓着吃的吗?”
这次她的回答天衣无缝:“各种吃法都有!”
其实,我期待的答案是:“最初是因用手抓而得名的,现在改用筷子或勺子啦。”
这就是手抓饭,昨天是用勺子吃的。时过境迁。一切都在变动过程中。记得在我老家,婚礼都是深夜和凌晨举办的,而现在多数新人会选择中午。
又有谁敢保证,再过几年七夕节会出现结婚的高峰?
网友评论
生活在大城市里,看起来熙熙攘攘,其实每个人都犹如一座孤岛,被训练得高度“自我中心”,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标杆,衡量事情,判断利弊。而那些山里的人,他们更淳朴,更少自我中心,更多考虑对方的感受。
要跳脱自我中心并不容易,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视野却不自知。有时是遇到事,才会反思,有时是某些人,让我们看到不同。
“你说,是不是吃面生男孩,吃米生女孩?”做产科医生的朋友常常遇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开始时她觉得很可笑,慢慢地问的人多了,她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狭隘,而没有真正理解问问题的人,这个问题背后,她到底关心什么,想知道什么?不断跳出自己的框架,试着思考“为了什么”之后,她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想法都那么不同,而背后都有一套支持系统。这对她更好地做一名能够“看到”病人的医生帮助很大。
对“自我中心”保持一份觉知是必要的,它会大大拓展我们的见识。
以上是自我中心的内涵和外延
而我们的心理却常常固着在某个时空,如同刻舟求剑,总是从那个时空中看周围的一切,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自我中心。
至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对孩子有过多的担心?为什么我对他人有很多评判?那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产生出来的。如何跳出自我中心看待他人、世界?那就是允许、接纳、尊重,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允许如是发生,改变就有了可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谁能告诉我?
“自我为中心可不是以偏概全那么简单!”低头仔细想,有种“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尴尬和难为情。发现它无处不在。个人误会、民族仇恨、国家战争,包括爱恨情仇,都是因它而起。不是么?如果都能够做到共情、换位思考、成熟度好、文化敏感度高,这一切就都能理解,在咨询师的角度也都能接纳。当然,理解接纳不代表同意。这是社会文化层面分析。个人人格层面呢?是自卑、人格整合不好不统一的表现。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自我中心是我们的陷阱,是空间对我们的限制。
可我到现在还也不能举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來。😂
比如说,我老家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三个节出嫁的闺女是必定要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的,而且有日子,初二到初五,尤其是新婚的,限定在初二初三。
但是相隔不过百公里,大临淄居然就没这风俗。我也不知道真没有还是假没有,反正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世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要把自己当自己,也要把别人当别人。
文字虽精彩,可是放图更需谨慎啊🐼
然后去了,然后没回来。。。岛上人第一次看到俩眼的玩意儿,他被售门票了!
每当听到和自己的认知不对默的观点,训练自己养成第一反应"它和我的观点不一样",而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它不对"。
至此,认知的世界里就有了"他"的存在,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单一视角。
我努力学习,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我看到的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