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文学,很难很难
与一个作家、一本书的相遇,冥冥之中似乎也有缘分。比如,我与张炜。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书廊间游走,目光掠过一本本书,很奇怪的,“张炜”的名字一次次进入眼帘。我想,这个人出了这么多书,他是谁啊?我之前怎么没有听说过。奉行着“离文学很近,离文坛很远”的宗旨默默读写,我这个书呆子是多么孤陋寡闻啊,张炜当时已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作等身,获奖无数,是中国文坛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很多作家、读者都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一天张炜这个名字躲也躲不过,我索性拿起《张炜文集——阅读的烦恼》来看,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这是一本充满了思辨性文字的散文集,作家的敏感多思、真诚智慧,让我耳目一新。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
以张炜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他实实在在无愧于“作家”的称号,可是他说,“我曾经是一个职业写作者,但我一生的最高期望是成为一个作家。”看到这句话,我的震撼无与伦比——我这样的门外汉对文学满怀敬畏,将“作家”这个称谓看得无比珍贵在情理之中,张炜,竟然也会说“我一生的最高期望是成为一个作家”!我把这句话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自勉。他说,“写不写是一回事,爱书、爱文学,只能是人类当中的优秀分子。”他说,“一部分人会越来越走向市场,另一部分人,会越来越走向心灵深处。”他说,“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像渺渺星斗。我走向它,节衣缩食,收心敛性。愿冥冥中的手为我开启智门。比起我的目标,我追赶的修行,我是多么卑微,苍白无力,琐屑慵懒,禁不住内省……”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古船》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张炜小说《家族》描述了曲府和宁家这两大家族,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兴衰,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这是一部传奇式的惊心动魄的家族史。
从此,我开始关注张炜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随笔。他让我意识到,散文写到最后,不是拼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和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于是,我在听书平台上遇见了《留心作家的行迹》。这篇长达一万三千字的文章,来自于张炜的一次倾情演讲,面对听众和读者,张炜深情地甚而是满含忧伤地追寻了古今中外诸多作家的行迹,“其实一个作家劳作一生,最后写出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作家自己——他没有办法在所有著作中将自己掩藏起来……他的所有文字都在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全过程,是这个生命在人世间留下的所有痕迹。在这些字里行间,作家的个人气质、灵魂、形貌和嗜好,都要无一遗漏地被镌刻下来。从这些文字符号中,我们会感受他的一切。”从托尔斯泰、普希金、梭罗到苏东坡、陶渊明、蒲松龄等等,他们的写作轨迹、人生行迹,深深地打动了张炜,他盛赞他们的艺术天分、创作才华和他们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今时今日对比,张炜感慨:爱文学是不容易的,真爱,很难,很难。——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作家踽踽独行的身影,虽然孤独,却坚定笔直。而张炜在此次演讲中所提到的那些经典作品、那些文学前辈对他的影响和触动,正如我读他以及一些喜欢的作品所受到的启迪。
这是张炜继《古船》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描绘了一个海滨小村的几代村民,在艰苦岁月里的劳动、生活和爱情,抒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编织了一个耐人咀嚼的寓言故事,机巧地将现实与幻想熔于一炉。
女声朗读的《留心作家的行迹》,热情有余,沉稳不足,个别字词咬得过重,有煽情之嫌,我觉得朗读者是不了解张炜及其作品的,是不理解他的文学理念的。但我同样感谢她的朗读,方便了我的倾听和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