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世间几度沧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世间几度沧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作者: 遥远的星光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22:46 被阅读484次
世间几度沧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前段时间《人民的名义》着实火了一把,围绕这部影视剧的讨论也很多,而其中提到的《万历十五年》也激起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前段时间在银川出差,在一个夜市上有一个书市,闲逛时正好看到这本书。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这几天没事儿翻看了一下。

这是一本历史题材的书,描写历史题材的书很多,但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通过分析和推断,还原历史原貌,将历史时间原貌展现出来,求实为主。另一类是从宏观上着眼,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分析出人物事件存在的时空背景,近而引导读者思考。《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

当大明王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此刻已经处于垂暮的阶段。而更远一点说,在中国从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到此时已经度过了两千年左右的岁月。很多形成的传统已经成熟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尤其是为封建统治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官集团。但时代在发展,当社会发展出现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新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去引领发展的需要的时候。已经固化的文官集团却形成成为巨大的力量,阻碍变革,拒绝任何改变,其中反对使用的方式就是封建中国统治的根基――礼和德。在这本书中和另一本书《中国哲学十日谈》提到的一个观点很相似:就是中国向来是确少法制精神的一个名族,维系统治的方式是以礼为经,德为纬的方式统治的。任何触碰了这两根线的人都会以惨败的下场收尾,包括封建统治者象征――皇帝。

其实万历皇帝是一个很有天分,而且有决心重整朝纲的皇帝。可是却轻视文官集团的力量,再加上性格缺少刚毅,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干脆罢工,几十年不上朝。而有趣的是,作为庞大的文官集团,他们希望的皇权只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已,越朦胧越神秘就越容易粉饰。于是万历的消极罢工反而与文官达成了一种默契,国家可以照常按照以往的方式运行。如果皇帝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如正德皇帝那般,就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接受。

但总有一些人,希望去改变,因为他们能站在更高的方位去思考,意识到这样下去潜藏的危机。于是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张居正。他所提出的“考成法”和“一鞭法”其实站在目前看,确实于当时有很大的益处的,但却动摇了文官集团的根基,因为这凸现出当时文官们低效无能的现状。于是遭到群起而攻之,最后遭到残酷的报复。所以纵观中国历史会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勇者不是临危不惧沙场的战将,也不是敢于直言进谏的文臣。而是那些改革家们,因为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往往只有有两种:一种是改革成功,改革方案被有效执行,改革家身败名裂成为平民愤的替罪羊,如商鞅。另一个是改革失败,改革家身败名裂成为平民愤的替罪羊,如王安石、张居正。

这本书提到另一个人也很有趣――戚继光。以往我们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勇猛的统帅,而实际上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在不动摇现状的情况下寻求夹缝的生存,将自己的治军理念贯彻下去,于是有了战无不胜的“戚家军”。但这样也导致他被评价时的污点,其实那有完人,想要做一些事,尤其在特定的环境,只能适当妥协,才能进取。所以从贡献上来说“戚继光”要远远高于“海瑞”。

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个人,如:申时行,徐阶,李贽。他们内心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纠结”。

最近越来越喜欢明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觉得这个时代太特别了,社会动荡不安,而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却真正是“百家争鸣”,与之对应媲美的恐怕只有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一个是封建制向共和制转型期。也许这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机会与责任吧。

2017.7.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几度沧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qf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