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记者节,一个月前我正式决定离开这个行业。
看着以前的战友们在朋友圈转发或自勉或自嘲的文章,有点感慨。就像当初没想过会回贵阳一样,也没有想过干了记者后还会离开这个队伍。
对这一行的执念,不算太久远。并不是励志故事中从小决心一定要怎样怎样的套路,如果不是大学时误打误撞进入校刊杂志社,似模似样干起了记者,可能也就在原先自我规划的IT精英路线上一路狂奔而去了。So,人生有时候真没那么多未雨绸缪,更多的时候是见招拆招。一个小小的选择,可能就决定了后来很长一段路。
现在想来,当初去学生会面试时学姐问我愿不愿意去采访时自己的不情不愿,和毕业后就业一直在专业选择和自我兴趣之间的纠结反复,真是一个好笑的对比。其实只有切切实实去做过,你才会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可惜的是考大学填专业前,中国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尝试。
有一个场景一直记得很清楚,高二时上网球课,和小伙伴坐在场边休息,聊起战地记者的梦想,眉飞色舞。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温暖,年少轻狂,幸福时光,就说的是这样吧。也许今天回头看那时的有些想法很幼稚,但那时的热爱真真切切。
然而这种热爱,处理不好就很头疼。
毕业后一直摇摆在要专业还是要梦想的天平两端,日以继夜的纠结导致的自然就是不怎么顺利的职业道路,干着完全没兴趣不擅长的工作,心里却总在幻想着另外一个行业的精彩和恣意。这样的内耗让人怎么都无法痛快。记得在低谷时和知音小馨馨互相诉苦,她说过一句话:其实如果我没有发现自己对这一行的热爱,随便干个什么工作,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夹在现实和梦想中的痛苦。
谁知道呢?倒回去,只要还是你,依然会做同样选择。
这种纠结于我来说一直持续到2012年,回到贵阳,无意间溜达来到新报。要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突然找到了组织?
做起我喜欢的人物专访和城市文化报道,可以为了一个策划专题不计时间不计距离不计成本的跑、采、写,即使纸媒当时已开始式微,每天仍然还是干得很开心。这份工作,满足了我对外界的好奇,能够得以窥探别人的故事并记录下来还养活自己,简直太美妙。我喜欢做人物专访,并始终觉得,单独个体的表达,是与宏观叙述一样重要的存在。
当然更重要的是,新报汇集了各种奇奇怪怪、神神经经、乱七八糟的小伙伴,每天上班跟开PARTY一样,闲侃、吐槽、扯淡,当谈资不再只有房子车子孩子,聊天变得异常美好。呐,我真是很享受高质量交流的人,这也是喜欢干记者的原因吧。
离开,有很多原因,有纸媒发展的困境,有体制的桎梏,也有自身的职业规划选择……
无论如何,都不用矫情兮兮地感慨,什么现实打败了梦想,这种话20出头说说就算了。用过来人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批判过去的梦想多幼稚,或者矫情地感慨什么自己10年后终于活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俗人,等等,都很无聊。人在不同的节点,随着阅历、能力和想法的改变,就是会有不同的选择。
我依然敬佩我所有仍然战斗在一线的前同行们,尤其是那些做调查报道的记者。同样的体制,有芮成钢,也可以有王克勤。你是谁,你以什么样的方式站立,那里就是你的王国。
庆幸的是,我来过、尝试过。这次终于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耿耿于怀,纠结内耗。
就像有人说,你出去晃荡这么一圈又回来,不是浪费时间么,早知道就呆在贵阳好了。
不,你不懂,对于有些人来说,年少时对远方的向往,不真正出去走走看看,那种执念会在内心生根发芽缠绕得以后的日子都不得安生。我,就是这种人。
扯什么人生无悔,那都是打肿脸充胖子才说的,就这么一次,怎么会一点都不悔?
念念不忘,你要行动,才有回响。如果可能,尽力去试一下,尽可能的去够一下。尝试过,或许就此打开一片新天地,或者就此放下一段执念……都是好事。
毕竟,这个时代这么多可能性,耿耿于怀踌躇犹豫缚手缚脚多累啊,去搞定那些执念,然后轻松前行。
希腊诗人卡瓦菲斯有一句诗我很喜欢,在这里送给大家: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
充满发现。”
网友评论
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