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论语益终生。每天学论语,每天坚持输出加深印象,汲取圣人的智慧。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讲究忠信道义的人,但有一次他却说了谎。
在论语第12篇,颜渊篇的第10章,有这这么一段话: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义。
就是说子张有一天问孔子,说什么叫崇德,什么叫辩惑,孔子说崇德是关于自身的修养,辩惑,就是如何分辨那些纠结的东西,让自己不迷惑,孔子强调说人要讲忠信讲仁义。
可是孔子自己也说谎,有一次孔子被fei徒抓到,要杀他,后来又听说他是孔子,就放走他,放他时fei徒又告诉孔子,你不要跟别人讲啊,孔子答应了,但后来一见到官军,孔子立马就报案了,官兵把劫匪给抓了。
学生就质疑了,说人家放了你,你也答应人家不报案,怎么又报案了呢?这不是不讲诚信吗?
孔子说他是没杀咱们,但会去抢劫会SHA老百姓呀,我们怎么能够跟FEI徒讲究忠信呢?
所以,孔子的忠信,徙义,崇德,在我们今天来理解,就是要有基本的立场和底线,要有合宜的灵活性。
这是孔子讲怎样提高品德修养以及辨别是非。孔子推行的就是六个字:忠信,徙义,崇德。
后面又有一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怎么理解呢?
就我们现在来理解,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你情我浓的时候,就把对方看成至高无上的宝,可一旦吵架一旦分手,就给你曝光,什么坏事都给你抖出来,这就叫做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生活中这种人,有多矛盾,多纠结呢?
如果凡事情感用事,想让他活就活,想让他死就死,而不取决于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去尊重别人,这是不公正、不公允、不公平的行为。
当时孔子引用了诗经小雅的一句话:诚不以富,义只以异,这是一首怨妇诗,这个女人被他的丈夫抛弃了,女人就说,你离开我,不是因为别人家有钱,而是因为你的心变了。
孔子引用这么一句怨妇诗,就是告诉他的弟子,当我们对一个事情好恶太深的时候,就像弃妇恨前夫一样的感觉,因为你好恶太深,所以容易迷惑。
这句话其实也影射到孔子的弟子子张,因为子张这个人,也容易偏激。情绪一上来就想做一些事,说一些话,但过一会儿又没这个情绪,甚至相反了,观点就变来变去,所以很容易迷惑。
所以孔子用“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敲子张的警钟上,告诉子张说,要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而不是,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怎么能不迷惑呢。
文友们,生活中,你会感情用事吗?这种性格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