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讲过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老酋长病危。他找来村里三个最优秀的年轻人,要求他们去攀登高山,然后回来报告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酋长说,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
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我看到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酋长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
一个月过去了,第三个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遮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我终于到达山顶。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高处一无所有。酋长说:“你到的是真山顶。天意要立你做酋长,祝福你。”
三个年轻人爬山经历,形象地暗示出治学道路上的三种境界。
“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是山脚下的情景。这是做学问的最初阶段。各类书籍,相关资料让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这是需要视野开阔的浏览。
“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这是山腰所见的情景。这是做学问的第二阶段。治学者开始熟悉某个学科学术泰斗及其著作,审视了这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学术丰碑。
“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高处一无所有”,这才是山顶景色。这是做学问的高级阶段。在这时,治学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攀登,已经没有现成的道路,而且前景艰险,一无所有,没有对话,没有知音,孤身一人披荊斩棘,有的只是伤痕累累和孤单的长途,以及自身的渺小感。
同样的话题,王国维曾形象地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故事和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的烟火人间,聊聊我的二表哥的哲学
憨厚而又勤奋的二哥从合肥厨师班进修回来,大家问他的手艺有何进步,他咕哝半天冒出一句话:“也没啥进步,只是现在烧菜不用尝了。”众人笑过之后敷衍道:“这就是进步,这就是进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想到这些,且在一次课堂上当作一个笑话讲给我的学生听。但我仔细思量后却发现,二哥无意中却流露出某种境界:功夫的境界,学问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我所谓的功夫不是武侠小说里的飞檐走壁,而是世间三百六十行中的技艺。就拿二哥的职业厨师来说吧,各类菜肴随手做来,尝也不尝,味道恰到好处,看似随意,不事琢磨,却正是千锤百炼后所达到的一种功夫的境界。
所谓学问的境界,指的是潜心经营、兀兀穷年之后所达到的一种高度。谈到陶渊明的诗,说是清新淡雅,浑然天成,全无雕琢痕迹,却似信手拈来,朴实自然。然诗的语言并非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至于人生的境界,这做菜不用尝了,不正是一种无为、超脱、顺其自然的高度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