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孙绍振老师的《如是解读作品》,再一次感受到了很多解读的方法。
他说我的方法,具体说来好像挺不少,例如还原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在还原方法中又分为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而在比较的方法中,又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等。但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低层次的操作方法,其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许多学者大师通常使用的方法,我不过是师承运用而已,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的很彻底,用的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使之系统化,具体分析瓦解普遍性的宏大概念带来的形而上学遮蔽,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得到广大认同的。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本初的感情只有通过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借助假定性,艺术才能创造。
还原的方法,面对形象,在想象中把那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这是凭着经验就能进行的。
作家对于自己感知取向以外的世界是断然排斥的。
选择相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探求艺术的奥秘。这种方法适用性比较广泛。
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质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我的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节的可靠索引。
今天刚开始读孙老师的序,感觉没有在状态,还有点读不懂,这可能是我最近读的书太少了,但是有一点点感觉,就是还原法让我们回到事物本,真去体会作者主人公所说遇的情理。慢慢一点多静下心来,从明天开始一定坚持一个小时的阅读,同时借助这种还原法或者比较法去解读我的文本。现在想来师傅所用的方法其实都是在借助于孙老师所提的这种文本解读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