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清朝的公主,居然被称为翠花,这并不是
一个玩笑。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这个翠花公主。而翠花并非她的封号,也不是她的名字。只是她的长眠之地是东北的翠花屯,所以被人们称为翠花公主。
那么,为什么一位尊贵的清朝公主,没有依照满蒙联姻的旧俗,远嫁蒙古,或者留在北京,嫁给满洲的勋贵,反而埋骨在东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翠花公主悲剧又短暂的人生。
翠花公主原本叫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史书记载,她是顺治皇帝的次女,母亲是庶妃氏。关于氏的记载同样少得可怜,比起顺治皇帝的挚爱董鄂氏,我们无从得知她是如何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嫔,更不知道她的去向。
而顺治皇帝的情况,拋开他与董鄂氏之间的传言。他本人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作为第一个入主紫禁城的皇帝,他在母亲孝庄皇后的帮助下,平定满蒙之间的政局,并在多尔衮逝世之后亲政理事,能不受他人影响,事事都有自己的见解,颇有建树。如果他能一直活下来主政,可能就不会有后面鳌拜一家独大的局
面。
然而,历史不可违。公元1661年,顺治逝世,享午24岁。此后,6岁的康熙继位,成为大清新一任
而顺治生前,膝下有六个女儿,却只有翠花公主成功长大,其他均早天。据记载,翠花公主长得可爱,人
长大,其他均早天。据记载,翠花公主长得可爱,人又聪颖。成为太后的孝庄便把她养在膝下,亲自教导,并视她为掌上明珠,极尽疼爱。康熙一向重视孝庄太后,自然不会对这个同父异母的亲姐姐太差。可以肯定的是,翠花公主应该有一个还算快乐的童年时
光。
然而这样的快乐到了她15岁那一年,一切都戛然而止。她被康熙赐婚,而对象正是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
翠花公主怎么也没想到,父亲的早逝的弊端竟然在自
己15岁那年显现出来。因为顺治早逝,鳌拜是其生前
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没想到,随着政局变化和
军功累积,鳌拜把握机会,一步步成为四大辅臣之
首,并开始擅权自重,走上与皇权对抗的道路。
此时,为了对付鳌拜,康熙和孝庄太后可谓弾精竭虑,最终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两手准备,一方面麻痹鳌拜,一方面积极寻找他的罪证,并伺机一举擒拿。而这个麻痹鳌拜的方法,自然就是联姻拉拢,而宫里适龄的唯一对象,只有日日在跟前,出落得楚楚可人的翠花公主。或许孝庄太后和康熙的心中,有过不舍。他们都清楚,一但擒拿鳌拜成功,翠花公主在夫家会落得什么下场。
但出于维护皇权的想法,他们还是把翠花公主
硕恭袁公主,意为具有宽和恭谦美德的公主,扣她嫁给了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
在翠花屯,有这么一个说法,当年的公主坟十分华丽,后面倚着高丘,前面有小河湾流过。而翠花公主的坟,坟势隆起,涂以白垩。墓碑前建有影房子,房内中央挂着丝绸画,画着公主的御影像。坟的四周也不马虎,有石杆环绕,石栏外还有松柏这样的参天大树,十分壮观,处处彰显皇家的繁华和矜贵。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房和墓碑都被毁坏了,就连托着墓碑的神兽,也被打坏了脑袋和尾巴。当地有传说,如果不用铁链锁住这个神兽,它就会向西南方向爬,那是北京的方向。当地人认为,这是翠花公主思念远在北京的奶奶、爸爸和弟弟。
后面,翠花屯变成了治安村。不少村民都说,自己是当年从京城派过来,为翠花公主守灵的人的后代,本来都是满族人,姓那拉,后来都改为了汉姓,姓包或먹,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包먹本一家,以前姓那拉。”每年的清明时节,村民都会自发给他们世代守护的翠花公主扫墓。
翠花公主一生悲剧又短暂,与她有血缘至亲的父亲顺治,弟弟康熙、奶奶孝庄。她所嫁的鳌拜一族,归入了尘土。
这里面,不少人都声名赫赫,是非功过被很多学者研
究和讨论。唯有翠花公主只在史书上留下寥寥几笔,
封号无人记得,名字无人知道,爱恨,皆不可
留下一个接地气的诨号“翠花”。而这样被牺牲
忘的公主,或者说弱势的群体,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多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