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一百八十天

我们估价的起源:源于我们的需要
我们表面上的“认识”是不是也只能在更老旧的估价当中去寻找?后者已经如此牢牢地被吞食了,以至于它们已经成了我们的基本部分?以至于真正说来,只有比较新鲜的需要与最老旧的需要的结果动手打架了?
世界如此这般被看待、被感觉、被解释,使得有机生命在这种解释的透视角度中得到保存。人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在某一条确定路线上繁衍下去的总体有机物。人持存这,这已经表明,一个阐释种类也持续下来了,阐释系统并没有发生变化。“适应”。
我们的“不满”、我们的“理想”等等,也许就是这种被吞食的阐释、万平米的透视性观点的结果;也许有机生命也将毁灭与此——正如机体的分工同时也造成各个部分的萎靡和弱化,终于导致整体的死亡。有机生命的灭亡就像个体的灭亡一样,目的必定都是为了它的最高形式。
一个艺术家经受不住现实,他旁顾左右又频频回顾。他严肃认真的看法是:一个事物的价值就是那种阴影般的残余,人们从颜色、形态、声音、想法中获得的残余;他相信,一个事物、一个人越是变得细微、稀薄、稍纵即逝,其价值就越是增长起来;愈少实在,就愈有价值。这就是柏拉图主义:不够后者还更拥有一种勇敢,在倒转方面——它根据价值程度来衡量实在程度,并且说:“理念”愈多,存在愈多。它把“现实性”概念倒转过来了,并且说:“凡是你们认为现实的,都是一种谬误,而我们愈接近‘理念’,真理”。——明白这意思吗?这曾是最大的信仰改宗:而且因为它被基督教所采纳了,所以我们就看不到这件令人奇怪的事情了。柏拉图曾是一位艺术家,他从根本上讲是偏爱假象胜于存在的,也就是说他偏爱谎言和真理的虚构,偏爱非现实之物胜于现成之物,如同大家所听到的柏拉图式爱情,而他是多么坚信假象的价值,以至于他把“存在”、“原因”、“善”、真理之类的属性——简言之,被人们赋予价值的其他一切东西——都赋予假象了。
价值概念本身,被看作原因:第一个看法。
值得授予荣誉的一切属性,都被馈赠给理想了:第二个看法。
权力意志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的用语。是把追求权力,要求统治一切事物,征服所有妨碍“自我扩张”的东西的意志看作宇宙本原的唯心主义理论,属于哲学范畴,第一次对哲学有清晰地认识是高中时候,讲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第一次知道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等,高中老师讲的具体什么我都不记得了,但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在我看来,去想去讨论这些理论与观点,说到底是说服自己,对同一个现象在自己心中有一个缜密的解释,当你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所有现象都可以进行解释并说服自己,那么你就会渐渐远离烦恼,不被其困惑,真理与否,谬误与否到最后都不重要了,这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过程,虽然一开始会觉得晦涩,会觉得没有价值、难以理解。
适合在安定的环境下去寻找答案。
2018年9月23日
我是有点逗的正经人
时而神经,时而正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
混沌学员/94后/骑行者/终身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