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某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有一道阅读题,要求学生就文章《大地》中体现的“厚重感”谈看法。
《大地》原作者毕飞宇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让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
我们的应试教育,远远落后于国际教育水平,科技上的作为也十分有限。这些司空见惯的“不合适”恐怕功不可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如雷贯耳,“不合适”当然也是从起跑线起步。
刚接触应试教育、六岁半上小学一年级的希宝,他的试卷,可见一斑……
例一:
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下雨天,青蛙来躲雨,呱呱呱,呱呱呱,好不热闹。
提问:“好不热闹”是指:①很热闹②不热闹。希宝选了②。
我说,错了,“好不热闹”是指热闹的意思。希宝之觉醒:“哦,妈妈,你说我好不听话,原来是很听话的意思啊!”
这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不同语境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给刚学会汉语拼音的孩子去强调,未解基础意让孩子先学特例,这本末倒置的语言教育,是只为得分而生吗?!
例二:
语文课要讲信封和邮票,要求家长教孩子寄信。
我特地买了信封和找出了旧邮票。告诉希宝:当你有什么话想告诉爸爸的时候,就写成信放在里面,然后贴上邮票寄给爸爸。”
希宝之问:“我为什么不打电话?你还可以教我视频啊?!”
历史的印记,的确应该铭记。大人们都知道不能停在过去,要放眼未来。却让空白的孩子连现实都沒理清先学考古。教育不与时俱进,如此墨守成规地自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为了让该子更好地过现在,不是为了重演历史。这样教孩子,能畅想末来吗?
例三:
阅读题《太阳是甜的》
我的生日蛋糕,好圆好大,金黄金黄,就像是一个太阳。我把太阳切了,分给每个小朋友。你一口他一口,每人都有一口阳光。太阳是甜的,不信你就尝尝。
提问:太阳是甜的吗?
希宝回:“太阳是甜的”。答案:不是甜的。因为课文中的太阳,指的是蛋糕。
怒!!!
我就要问了:课文中的太阳是指蛋糕,那么题目的太阳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蛋糕?!即使是真正的太阳,是不是甜的?谁能证明?!这么判对错,这合适吗?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却限制它飞翔。这样的翅膀只是定向导航,有目的地生产流水线作品罢了。
还有奇葩数学题。
例一:
今天星期日下雨了,足球比赛推迟4天举行。请问:足球比赛星期几举行?
希宝告诉我,这样的题目分两种,一种是推迟四天,那就是第四天举行,答案为星期四。还有另外一种题目说推迟了4天举行。那就是四天之后,答案为星期五举行。
我就想问了,这咬文嚼字的是数学题么?通知不是猜迷,原本就应该直接标明具体时间。用如此题型误导,这是在扩散不严谨的话术风格,不是在教十以内的加减法。
例二:
一共有十只动物,小兔前面有4只动物,它后面有()只动物?标答(5)只。——因为4+1+5=10。
一共有十只动物,我前面有4只动物,我后面有()只动物?标答(6)只。——因为我不是动物,4+6=10!
这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题目: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两只,还有多少只的题目。简单的数学非要匹配复杂的现实纰漏,满满小心机,让六岁的孩子在学10减2等于几的年龄里去纠结套路!
当然,我们都明白:任何考试的提问也都含有知识点,有的更是在拓展思维。
比如,希宝的一道思考题。A、B、C、D四人要外出,却带了7张饼出门,问:如何分配让孩子们非常满意?按照除法的算法,答案应该为7/4,可是这种分数类的题型与一年级学习的知识并不相符。怎样分才能让“孩子们”都非常满意?答案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是将7张饼摞在一起,从上到下一切4份。
但是,教育从来不是速成,更不是脑筋急转弯,服务于考试却绝不止步于考试。它是循序渐进,有重点,有主次的慢慢累积。尤其对于刚刚接受知识的小学生,孩子根基不稳就教他思维发散,未免拨苗助长,急功近利,太不合适了!
而且最可怕,当考题呈现开放、创新的特点,当教育提倡多角度、灵活性地看问题的时候,却并不接受孩子自由发挥,独特理解,创新思维。
因为:
任何题目都有标答或者参考答案,除此之外并不被鼓励、更不能得分!
如同《大地》的阅读感受,孩子们的阅历心智,根本共鸣不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它仍是有量化的参考答案。作者毕飞宇坦言:“这里头有失公平。”
澎湃新闻之盼:
教育者借此反思自身缺陷带来的谬误,更尊重学生们的思维——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幸福感,并用科学的办法去引导他们,这才是卓越的教育应有的样子。
最后,奉献一道小学二年级关于课文《愚公移山》的考题,还记得愚公的精神么?!那么,请听题:
填空题:《愚公移山》移的是哪两座山?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哪两座山呢?!
我觉得是教育界的分数山和填鸭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