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在80后心中,扮演着出国留学教父式的灵魂人物俞敏洪,近期因为自己“史诗级”的错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时间各大公众号平台、流量网红竞相解读,他公开发表言论背后的真实含义,他本人也是微博、朋友圈均出面澄清致歉。
一个对外“说”了那么多年“话”,发表了那么多群情激昂演讲的公众人物,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可见说话,如果指代不明,影响会有多大。
如果说俞老师是过分解读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遭到大家的不满,那还有一种说话方式,比如赤裸裸地炫耀,一样会让大家听着不爽。
前阵子,大S的剥虾理论不就是如此吗?一个40多岁的女人,当着镜头说自己从不剥虾,完全无视劳苦大众的感受。
并不是每个观众都有如大S这般的好命,靠吃别人剥好的虾活到了40岁。爱炫耀可以理解,但怎么样炫耀让人不反感,这也是说话的艺术。
还有一种说话方式,如果被人拆穿,结果也很惨,那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引经论典,却断章取义。
上周播放的《奇葩说》,哈佛法学博士华语最佳辩手詹青云为支撑论点,举证开尔文热力学观点,最后被陈铭无情揭穿。她的案例只是断章取义,全部讲完却是对方观点的极好佐证。
引经论典固然是好事,可狭义解读和故意歪曲经典案例故事,却会影响受众的体验和认知,这是对自己言行的不负责任。
对于公开场合发言,这三位可以说都是经验丰富:俞敏洪的演讲激励了一代年轻人“走出去”,大S曾是台湾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詹青云是哈佛华语辩论队的最佳辩手。
他们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也就难怪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能卖得那么好,毕竟它们解决了很多普通人的说话问题。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讨论几个经典场景,我们需要注意的那些说话技巧:
如何更吸引人?
你辛苦准备的演讲稿,熬夜做出来的PPT,当你在台上唾沫横飞,台下的观众却睡倒一片。
你和好友分享出国游趣闻,满以为朋友们会交口称赞,没想到最后只换来嗯、啊收场。
明明自己想hold住全场,结果最后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关键原因:你的语言,并没有成功吸引你的目标人群。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这样做:
1.语气、语调一定要合适
如果你精心准备的一场演讲稿,通篇却只用一种语调,必然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只有在重点、强调、高潮、结果等部分,和平常语速语调加以区分,才能更好吸引观众。
2.提前演练,内容一定要精炼
一场演讲,除了注意个人外在表现,私下多多演练外,注意稿件的精炼性是关键。我亲见过某现场演讲,主讲人全程脱稿,但准备不熟练,经常“嗯,啊”,台下观众全变“低头族”。
3.勿带个人感情色彩
一万个人心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篇演讲稿,你肯定有不同解读,对于自己不能认同的地方,可以修改,但切勿带个人感情色彩与观众分享,影响观众体验。
如何更能说服人?
我们与人沟通,有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别人,让别人支持你、认同你、帮助你。如果只是为了沟通而沟通,自言自语岂不更简单?
说服别人看起来简单,实操起来却非常困难,下面有三个建议:
1.名人背书
无名小辈的话,没人愿意相信它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换成马云,说出同样的一句话,以他的江湖地位,马上世人皆知,奉为经典,这就是名人背书的作用。
2.多使用数据和案例
就事论事的说话谁都会,可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服对方认同你的观点。但如果你能甩出一组数据或生动的案例,你的论点则会更容易被接受。
3.适当使用反面案例
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只能用正面的案例来解读。有时运用反面案例,反而能更有效说服对方,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拒绝不伤人?
我们每天与旁人的日常沟通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表达拒绝。所以怎么拒绝他人,既容易接受,又能体现并非你本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不可辩驳的拒绝理由
如果朋友提出找你借钱,你脱离带水,反而给朋友不干脆的印象。远不如直接说,我也没钱,而且我的交友原则是,从不借钱给别人,来得更为爽快。
2.剖析需要帮助的难度
朋友找你借钱,你可以和朋友坦白,我一个月工资就5000块,房租就要花2500,还有500每月朋友礼尚往来,剩下2000自己交通、伙食等,我确实没有余钱能借给你。
3.一定要注意礼貌
别人请你帮忙,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选择,拒绝朋友不定要注意用词。如果不够礼貌,可能拒绝了这次,就永远没有下次。
关于说话的道理还有很多,一篇文章、十篇文章、甚至一本、十本书都写不完。
说话是门永恒的艺术和学问。
自己说每句话之前,好好问下自己,得体吗?正确吗?容易被误解吗?
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有好好说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