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一周一周的,时间过去了,但有些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过去的。那就是关于自我的思考与分析。
本周,在多样化的交错比较中走过,不仅参加了市上的教研活动,多了些许的焦躁,也遇见了更无助的自己,既有关于管理的无助,又有面对社团学生的无助。
工作已经五年了,此时此刻见到学生,我不知道自己态度的转变总是时时在发生着莫名其妙的转向,特别值得思考的就是在面对今天七年级学生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作为心理教师的专业是需要多么清晰的思维,面对父母的矛盾冲突,能不能有学校立场,能不能用你专业的知识去处理一件事情,在这背后考验的是你的思维,是你的思考,更是你的认知水平。
我看到学生两条胳膊上的刀口,其实我是有一些慌乱的,我不知道那一刻我该怎么样去做,因为我读过的书告诉我,那一刻非常重要,但往往越是没经历过,就越害怕说错什么。总是小心翼翼,总拿完美主义要求自己,自我就是会非常的疲惫不堪,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不能保证经历过几次心理辅导孩子就一定能发生明显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要经历认知的调整,可怎么调整,如何去摆脱思维的想法的负面干扰,这需要敏锐的觉察与细心的体验。
面对如此多的工作任务,我更希望你能用叙事的态度,去一件件抽丝剥茧,找到它对于你生命成长重要额心里意义,任何事情,如果从心理意义这个角度去衡量,他都有价值,我们要正面去看待很多事情的产生与发展,不断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去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自己的言语表达更有吸引力,让自己的话语更有影响力。这需要个案的累计式探索,自我的累进式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