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筋是面之精华,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把面不断地揉搓,清水就能洗出,剩下的部分弹性狡猾,柔软可亲。”这一段描写面筋的文字,道尽了面筋的特点。想来,《西游记》中白骨精把癞蛤蟆变成面筋,也是应和了面筋的柔软。
烤面筋是一种即食烧烤小吃,在“重口味”时代到来的时候,烤面筋便同其他烧烤类食物一道出现在会上了。赶会,作为一种人群鼎盛的集会,抛却了乡村的土性,开始迎合城市的潮流,在城市小吃的影响下,大人流的赶会,自然也逃脱不了小吃的浸入。
在热闹的街边上,烤面筋的摊子和众多摊子一字铺开,在街面上并不显眼,这与城市的定点小铺有所不同。烤面筋的烧烤车就是一个摊位,车上搭着一个小棚子,棚子的立面既可以打广告,又能用来遮阳,这是众多摊位统一的方式。烤面筋的摊子,打着“纯手工制作,不一样的味道”的宣传牌子,借以表示面筋的味道,来吸引赶会的人。
面筋车的掌柜位置站着一个妇女,正如众多皖北农村妇女高低,她站在车前,腰部刚过车子。身上的红色围裙和袖口的套袖,是她为烤面筋精心准备的。面容并不精致,但还是稍作了修饰,这与以往做买卖是不同的。面筋被切割成螺旋状,是烤面筋的人在劳作当中生出来的智慧。烤面筋的人将面筋用竹签串起,架上烤架之后,做烧烤的人一边用手灵活摆动烧烤的面筋,一边用手中的剪刀剪断连在一起的部分,熟面筋的气味就在烟火中渐渐地散发出来了。
早些时候,多是用炭火进行烧烤。后来烧烤摊子直接用电器加工,也减少了烟气。
烧烤人身边的帮手拿着手里的刷子,蘸满酱料,忙忙碌碌撒上佐料,增加香辣味道。烤面筋也因为味道吸引了一个又一个路人回首扭头。
许久之前,烤面筋还没有出现在乡村的赶会上,而面筋也只是作为做饭的一种原料。车轮快速地转动,当人们在城乡之间往返时,身体和精神的疲劳,也需要用辣椒和佐料一样的口味来驱散,烤面筋就来了。平时逢集,卖烤面筋的不多见,平原农村的赶会,才是对商家的吸引,而赶会的人,更是商家来赶会入驻的原因。平时只在市县的烧烤人,赶到了乡下会,暂时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群顾客。
烤而筋摊位棚子上面的小横杆系着薄薄的塑料带子,虽然十多年前就已经淘汰的塑料袋,在农村却仍然免费使用。这是过去的东西。而支架上贴着商家的收款二维码,却借以表示可以线上付钱的方式,很明显,这是新来的东西。虽然前后不过二十年,乡村与城市的饮食区分却越来越不明显,越来越模糊。
就像烤面筋摊上的塑料袋和贴着的收款二维码,时代的春风,不知在何时就径直刮到乡下了,甚至招呼也不打一声。让不同时间的东西在同一个空间里叠加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