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路》
一、成功受赐于失败
有很多的人要是没有大难临头往往不会发挥出其真实力量。除非遭着失望之悲哀,丧家之痛苦,及其他种种创痛的不幸事实,足以打动他的生命核仁,他们内在的隐力,是不会唤起动作的。
测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以后,他要怎样呢?
失败会唤起他的更多的勇气吗?失败能使他发挥出更大的努力吗?失败能使他发现新力量,唤出潜在力吗?失败了以后,是决心加倍的坚强呢?还是就此心灰意冷?
伟大、高贵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韧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胜阻碍,以达到企望的目的。
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中战取胜利,这是从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
有人问一小孩子,怎样他竟得学会溜冰。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后,立刻就爬起来!”使得个人的成功,或军队胜利的,实际上也是由于这种精神。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
过去生命之对于你,恐怕是一部创巨痛深的伤心史吧?在检阅着过去的一切时,你会觉得你自己处处失败,碌碌无成吧?你热烈地期待着成就的事业,竟不会成就;你所亲爱的亲戚朋友,甚至会离弃你吧?你曾失掉职位,甚至会因不能维持家庭之故,而失掉你的家庭吧?你的前途,似乎是十分惨暗吧?然而虽有上面的种种不幸,只要你是不甘永远屈服的,则胜利还是等在远处,在向你招手!
这里是可测验你人格之大小的地方;在除了你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了以后,在你的生命中,还剩余些什么?换一句话,在你迭遭失败了以后,你还有多少勇气的剩余?
假使你在失败之后,从此偃卧不起,放手不干,而自甘于永久的屈服,则别人可以断定,你只是个凡夫俗子;但假使你能雄心不灭,迈步向前,不失望,不放弃,则人家可以知道,你的人格之大,勇气之大,是可以超过你的损失灾祸与失败的。
你或者要说,你已经失败得次数过多,所以再试也属徒然;你已经倾跌得次数过多,再站立起来也是无用吧?
胡说!
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不管失败的次数怎样多,时间怎样晚,胜利仍然是可期的。
常常,据报章所记载,或为我们所亲身见闻,有许多男女,努力把自己从过去的失败中救赎出来,不顾以前的失败,奋身作再度之奋斗,而终以达到胜利。
有千万的人,已丧失了他们所有的一切东西,然而他们还不算是失败,因为他们是有着一个不可屈服的意志,不知颓丧的精神。
人格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成败,不甚介意,灾祸,失望,虽频频降临,然而总能超过。克胜它们,他从来不会失却镇静。
在暴风雨猛烈的袭击中,心灵脆弱的人唯有束手待毙的时候,他的自信的精神,镇定的气概,仍然存在;而可以克胜外界一切的境遇,使之不为害于己。
什么是失败?
不是别的,失败只是走上较高地位的第一阶段。
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
假使他没有遭遇过失败,他恐怕反而不能得到大胜利。
对于有骨气,有作为的人,失败是反足以增加他的决心与勇气的。
是的!
对于那自信其能力,而不自介意于暂时的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对于别人放手,而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而他仍然前冲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对于每次倾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会像皮球一样的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二、做一个高贵的人
做人不但要善良,而且要高贵。
善良是有同情心,高贵就是意识到做人的尊严,并且在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
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一个心地善良、灵魂高贵的人,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有道德的人。
灵魂高贵者的特点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而且正是在对他人的尊重中,最真实自然地体现出了他的自尊。
自尊绝非唯我独尊,恰恰相反,高贵的人待人一定是平等的,他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因此很自然地把别人也看成有尊严的人。
他把自己当人看,所以也把别人当人看。那些不把别人当人的人,暴露出的正是也没有把自己当人。
我们现在很少说高贵这个词了,或者滥用这个词,在房地产广告上用得最多,好像住豪华别墅就是高贵,就是至尊。当然,这是伪高贵。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尊敬和发扬自己身上的神性。那些精神性薄弱的人,灵魂没有被光照亮的人,他没有内在的东西,就必定把外在的东西看得很重,就会用财产、权力、地位为自己估价,也为他人估价,以为这些东西就代表高贵。
一个流行的说法,身价多少万多少亿,觉得很了不起,庸俗到了极点,也可笑到了极点。尊严无价,只有无尊严者才会用金钱、用物质的东西为自己定价。
今天有很多人真是不把尊严当回事,为了金钱、权力出卖自己的尊严,又依仗金钱、权力凌辱他人的尊严。
一个人有没有做人的尊严,是处处体现出来的。
开一辆宝马,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横冲直撞,飙车,如入无人之境,把人撞伤撞死。
开车特别能显示一个人的品德,你是不是尊重行人,是不是尊重别的开车的人,发生剐蹭时你的态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的人品和教养。
比如说下雨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走,路很窄,路上有积水,这个时候你注意观察。
有的车经过你身边的时候,就放慢速度,生怕把积水溅到你身上,这时候我们就对自己说,车里坐着一个有灵魂的人。
有的车开足马力驶过去了,溅你一身水,这时候我们就对自己说,车里面坐着一个没有灵魂的家伙。
他目中无人,不把你当人,也就是不把自己当人,此时此刻他就的确不是人,他对别人身上和自己身上的那个“人”毫无概念。
“精神贵族”是一个褒义词,人应该做精神贵族,做灵魂高贵的人。
灵魂、精神属性本来就是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你要让它在你身上也高贵,不能让它蒙羞。
即使你在社会上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做人有尊严,你就是上天喜欢的人,换一种说法,你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有一个最高评判者,他会把你归到优秀者的阵营。
相反,你在社会上多么吃得开,做人很下作,你就只是一个有权有势有钱的精神贱民,你的人生是失败的,上天算总账的时候会把你打入另册。
从幸福观的角度看,做人做得好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三、活得超脱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感觉。
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意志和理念,会认为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种时候,其实就是在破坏孩子的感觉。
长期以往,孩子长大后在很多事情上,会很难做到尊重自己的感觉,难以让自己的自我活在这个世界上。
并且,他们仍会依赖 “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 这套行为准则。
家人介绍对象,明知道不合适,但觉得不应该忤逆家人意志,还是硬着头皮去相亲;
同事请求帮忙,明明不是自己的工作,但觉得不应该这么冷漠,便牺牲了休息时间去帮对方;
朋友来借钱,自己好不容易攒了些钱,但觉得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咬咬牙还是借了出去;
……
这样活着,该有多苦多焦虑啊!
所以说,想要活得自在,还是要遵从自己的感觉。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你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了这一生。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那他一定是个传奇人物。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通常倾向于否定感觉,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的感觉。
可以发现,那些很厉害的人物,也非常相信自己的感觉。
甚至在几岁、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就很明确 “ 我要怎么活 ” 这件事。
一个人如果只是套路化地活着,做大家都做的选择,意味着他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过一个可预见的人生。
也因此,这样的人内心很容易就被周围的事情搅乱,变得焦虑,失去了自我。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
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
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
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
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
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
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距离说”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
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
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人生了病,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的。
一方面,与种种事务疏远了,功名心淡漠了,纵然是迫不得已,毕竟有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另一方面,病中寂寞,对亲友的思念更殷切了,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了。
疾病使人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了。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到了人生的中途,一个人开始实在地感觉到来日不多,意识到人生的大限了。
“大限”意识足以使人解除诱惑,看淡—切荣辱是非得失,保持超然的宁静心境。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
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
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
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
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执著是惑,悲观何尝不是惑?
因为看破红尘而绝望、厌世乃至轻生,骨子里还是太执著,看不破,把红尘看得太重。
这就好像一个热恋者急忙逃离不爱他的心上人一样。
真正的悟者则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红尘也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假定他是那个热恋者,那么现在他已经从热恋中解脱出来,对于不爱他的心上人既非苦苦纠缠,亦非远远躲避,而是可以平静地和她见面了。
一个人热爱人生便不能不执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观,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
所以,超脱实质上是一种有悲观约束的执著,有执著约束的悲观。
仔细分析起来,其中始终包含着悲观和执著两种因素,只是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不再趋于一端罢了。
世上并没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成佛,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名之智慧。
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名之彻悟。
丁俊贵
2024年2月1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