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

作者: 楚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1-15 17:21 被阅读0次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成语恰是中化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语言的一种凝炼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成语“朝秦暮楚”后面,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就让草根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有璀璨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因和故事的,这也是国人骄傲的地方。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为标志,由此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边秦国,东边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方楚国,北方燕国此七国为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关于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史学届至今没有定论,一直争论不休。《春秋》记事止于公元前479年,《左传》记事则止于公元前468年,《史记》记战国事迹始于公元前475年。后世习惯于把公元前475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元年,是基于《史记》记载战国事迹为依据。这样一来从公元前467年至公元前476年的近十年的时间的历史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界划分为公元前467年较为合理。当然仅为一家之言。

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成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激情四射,在文化领域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成语“朝秦暮楚”,就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早晨还倾向于秦国,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倒向楚国了。它比喻的是:一个人的态度摇摆不定,风往那边吹,就往哪边倒。

这个成语出自于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朝秦暮楚这个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发生的事。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朝秦暮楚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关于'“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衍生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草根给大家一一分享: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的第一个故事

朝秦暮楚成语背后的故事,严格意义上讲只涉及到三个国家:秦国、楚国,以及夹在秦楚两个超级国之间的韩国。

战国七雄示意图

战国时期,虽然有秦、韩、赵、魏、楚、燕、齐七雄鼎立,但实力最强的只有秦、楚两国。在战国时期发生的冲突也大多在秦楚两国之间展开。而夹在秦楚两国之间的韩国,毫无疑问是秦楚争霸战的最大受害者。

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强秦、南有大楚,地理空间狭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当秦国和楚国两国发生战争的时候,韩国因其地理位置突出,往往成为秦楚两国利用、拉拢的对象。韩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得游离在这两国之间,就像一生株长在墙头上的蒿草,左右摇摆。早上还是秦国的附庸,晚上又投入到楚国的怀抱。

这就是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从这个成语中也体会到当时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多么的艰难,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其实,古往今来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盟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而选边站队,是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二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是当时最强大两个诸侯国,两国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一度对立,以至于经常发生战争。本来在战国那个年代,打仗是最为平常的事,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战争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秦楚争霸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针对荆紫关的争夺上。

荆紫关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三省交界碑

史书记载,发生在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战争,应该是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于秦国,一部分属楚国丹阳县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而荆紫关它刚好处于秦国和楚国的战争最前线,两国之间的经常在此地拉锯作战。

荆紫关

正常打仗,胜利方的一方不但占领了土地,还占有了土地上的老百姓。而荆紫关的老百姓,因秦楚两国的拉锯战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秦国早晨攻占了关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国又夺回了失地。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的时候,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反复,当地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就演绎成了“朝秦暮楚”的故事。

因成语“朝秦暮楚”衍生出来的第三个故事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后来也用来比喻女子对感情不专一。据传在战国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女子,也与这个成语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传,战国时期,韩国在靠近秦楚边界地方有一大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如花似玉姑娘,年芳二八,长得相当漂亮,远近闻名。招来了无数前来提亲的人,此大户人家经常是车水马龙,前来提亲的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但是多日过去了,姑娘就是不表态。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着急地问她道:“孩子,都这么多天了,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满意的人选啊?” 女孩子害羞地小声说:昨天早上来提亲的那个城西的秦国公子虽然长得一般,但家境殷实,富可敌国,我看着将来嫁过去衣食无忧,我很满意。母亲欣喜地说,那就定秦国公子了。

谁知姑娘接着又说道:昨天晚上来提亲的城南的楚国公子虽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人长得高大帅,文质彬彬,气度不凡,我看着也很喜欢。

姑娘此语一出,简直是惊世骇俗,引起了周围邻里的一片非议,一时间人们都觉得这位姑娘朝秦暮楚,那些本来要来提亲的人再也不敢登门了。

该大户人家的姑娘也因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剩女!

写到这里草根不免多句嘴,奉劝正当妙龄的美女们:人生短暂,青春无价,贵在珍惜!对待感情千万不要“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朝秦暮楚”虽然是战国那个特定时代产生的成语。草根以为这个成语对现在的我们依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从成语“朝秦暮楚”,解读“丹阳之战”背后的故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

  • 成语故事:【债台高筑】【朝秦暮楚】

    【债台高筑】《汉书·诸侯王表》:“有逃责(债)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的说法,战国时代,周赧王欠债很多,没法归还,被...

  • 解读成语“鞭长莫及”背后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背后都深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应该对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先辈充满敬意,并牢记他对中华文化所...

  • 今天的小收获

    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没有好好认真去解读,它背后的故事背景是什么,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无意中需要用到...

  • 成语背后的故事

    我们时常读成语,每个成语都唇齿含香,许多成语之后还有一段动人心扉的故事呢!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

  • 成语里也有地图炮

    成语里也有地图炮 大家都知道,很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等等。但是你知道吗,很多成语的背后,...

  • 解读成语:“子虚乌有”背后的故事

    老学究楚子讲成语故事又跟大家见面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立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

  • 你知道指鹿为马背后的故事吗?

    指鹿为马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但是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知道吗?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 朝秦暮楚漫川关

    漫川关古镇,位于陕西和湖北之间,所谓“接楚通秦”之地。 据说成语“朝秦暮楚”就是指这个地方,这个成语用在这里,纯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成语“朝秦暮楚”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ng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