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年纪越大,心越柔软的缘故,我现在很少再去吵学生了,虽然该有的规则总还是要有的,不过我不会再声色俱厉的批评他们。现在,我更愿意相信我的学生,相信他们自己能教育好自己,也由此获得了解放和快乐。
当学生犯了错,我会先倾听他们的原因,然后再由学生来分析错误原因,以及自己以后该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
比如当学生迟到时,我会问:“为什么迟到了?”
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第一反映会是这样:“因为堵车。”
或者“妈妈叫我太晚了。”
也可能是:“妈妈非得让我吃饭。”
很明显,学生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接着我会再追问:“那么想想,真正的原因呢?”
不需要我去大吼大叫,也不需要长篇大论讲道理,只需要目不转睛的看着他就够了。沉默的力量往往能胜过严厉的批评,何况我有信任和鼓励的眼神。这时候,学生真的能意识到,迟到真正的原因是自己起床晚了,如果早一点起床或者在妈妈第一次叫他的时候就起,这些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再比如学生打架了,这个问题发生了,会比较麻烦,但我也不会批评他们。我会问:“能告诉我打架的原因吗?”
学生会答:“因为他……”
听到这里,我会坚定的打断,然后提醒学生,请换成“因为我……”这样的转变,是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直到学生把打架原因从自己身上找到,这一回合的谈话才能真正结束。
找到自身的原因,才能进行第二回合的聊天。我会问:“打架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当然明白,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知道一件事:打架除了让彼此受伤之外,还让自己更生气,最糟糕的是,他们的行为错误,被老师知道了,甚至可能被叫家长。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发现打架带来的不良后果后,就要进行第三个回合的谈话:“除了打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学生能找到,真的,他们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棒。也许会说“当时应该及时告诉老师。”;也许会说“我不跟他计较就好了。”……
最后一个回合是,我问学生:“你们决定继续在我办公室还是互相道歉?”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互相道歉离开。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再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这样的教育远比批评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