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参加了十点读书21天读书打卡的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在十点会员app上,每天念书里的文字10分钟。我现在比较喜欢那种看完就实用可以上手的文字,就点亲子教育,再点排行榜,发现了《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这本书。
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就认为应该是妈妈看的书,自然就一眼跳过了。实际上,应该把名字改为《家长都应该知道的心理学》,有点标题党,但是看完内容,确实是值得的。
本书围绕父母日常育儿中最棘手、最关切的问题,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带领焦虑的父母看透孩子日常“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理清亲子冲突中隐藏的种种心理误区,从而引导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处理育儿难题,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同时,也让我们通过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焦虑、不安和恐惧的根源,从而实现自我的疗愈与成长。
作者是位出版人,心理咨询师,热爱生活,擅于察觉和反思,通过一个个身边经历的真实小故事,带来一个个对育儿,亲子,夫妻关系等等的思考。而我每看完作者讲的育儿故事,都想扇自己一巴掌,无知真的是可怕,不看书学习,不知道要继续犯多少错误。
每一天,孩子都在向父母发出种种挑战,常常让我们焦头烂额,困惑不已。
为什么孩子越催越磨蹭?为什么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为什么给孩子讲道理没有用?怎样才能打开孩子心扉,让孩子愿意跟父母沟通?当你忍不住想吼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每个父母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自身,而是来自父母。父母的认知局限,思维模式,童年阴影,一代代的影响,后天环境等,这些都会影响看待孩子的眼光。心理学是另外的治愈,多自我觉察时,事情没有变,也许,自身一个小小念头的转变,生活就会不一样了。
每次我带孩子去小区花园玩,都会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很多父母都是在一边玩手机,而我虽然不玩手机,但是喜欢在一边用暗时间去思考事情,本质上都没有很好的陪伴孩子玩耍。
陪伴孩子不单单只是陪着,陪伴和陪着有天壤之别。高质量的陪伴身和心统一,除了陪伴孩子不做其它与陪伴无关的事情。而陪着就是家长人在孩子面前,打电话,玩游戏,该干什么干什么,眼睛看着孩子不出视线,不出危险就可以,形容得不好听一点,有点像遛狗。
实际上很多家长只是陪着孩子,而没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但是却要求孩子产出丰收的果子。真正的爱是用心陪伴,蹲下身子和孩子用同一视线看待世界,一同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也能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有专家指出,做父母有5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一是舍得给孩子花钱,不计代价;二是舍得给孩子花时间,总是陪伴在孩子左右;三是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跟风,在意孩子的健康、头脑和心灵;四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主动学习;五是为了教育孩子修炼自己。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肯花时间陪伴孩子,才达到做父母的第二种境界。孩子一路成长,父母一路修行,通过孩子,看见自己,才是最高境界,那时候才称得上是“好父母”。
很多人会说工作很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家庭和工作是无法绝对的平衡,但也不意味着都没有时间陪伴。奥巴马即使当总统这么忙,也不会忘记和两个女儿的亲子时间。其实就是在于你想不想,如果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权重价格,你把陪伴孩子这事定价高,自然就会优先考虑。
我在小区花园带孩子的时候,很少看到爸爸陪着孩子的,这一点我算是一股清流,有次我发朋友圈说,这三年我认识儿子的小朋友,比认识自己的朋友都要更多。
孩子在一起玩,家长在另外一边喜欢讨论自己的孩子,哪里比较好,哪些比较不好,我就是听得比较多。
相对其他同龄孩子,我儿子体重比较轻,走路也慢些,说话也慢些,学吃饭也慢些,上学也慢些,更别说教算数识字。孩子妈妈会着急些,爷爷奶奶也急,就我不急,好像不是亲爹一样,感觉儿子无论怎样都是可以接受的。
黑幼龙有本书叫《慢养》,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我一直觉得应该尊重孩子成长节奏,让他慢慢积蓄能量,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成为幸福感强的孩子。
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只有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去体会情感,用行动去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