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松#日精进#20201105#Day 55/ 1000)
当遇到别人的邀请时,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包括我自己:
这件事情回头再说吧!
有机会再看看!
等我有时间再了解一下!
到时候再看有没有空。
等等。
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我们给出这样不痛不痒的回复?
深刻反思一下,其实就是我们对这个邀请的拒绝,只是表达出来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思想,看起来不得罪人,实际上彼此心知肚明,只是面子上希望大家都不受伤害。
从效能的角度出发,其实完全可以换个表达方式。
愿意就明确回复:好,一定来!然后把这事写进日历,把时间留出来。万一到时有突发事件无法避免,再想办法解决。
不愿意就明确回复:对不起,来不了。这么做对自己对对方都有好处,不重复花时间在犹豫上面,万一到时又愿意了,还可以给对方一个惊喜呢!
叶老师说要召集一帮人,一起走新藏线,我立刻就报名交了意向金,这么大的事不用“到时再看看”么?时间是否合适?天气是否允许?身体是否承受得了?家人是否同意?需要考虑的似乎还有很多。
我没给自己找借口的理由,现在面临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怎么把这事做成?
我的公开课周末就要开始了,武汉疫情后第一次时间管理公开课,邀请了所有在武汉的朋友,收到一堆本文开头的回复,我也是醉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吧。
事情发展到最后,都是美好的,如果觉得不好,那说明还没到时候。
死磕自己机械式的思维,出口让人难忘。
Ne jamais baisser les bras
1106 要事
1:升级office
2:现场测试装备
3:与学员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