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529天2022-2-4约练挑战第2

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529天2022-2-4约练挑战第2

作者: yxjlady | 来源:发表于2022-02-04 23:49 被阅读0次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第一个开的花是迎春花。迎春花别名叫迎春、黄素馨、金腰带。因为在百花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儿得名。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

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喜爱。如唐代白居易的诗《代迎春花召刘郎中》,“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立春第二候盛开的花是樱花。据文献的资料参考、樱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经在中国宫苑内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在唐代的时候已普遍出现在了私家庭院。

白居易的诗云中:“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以及“小园新种红樱树,樱花疑杏花”。充分能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院厅内观赏。

望春花即紫玉兰。又名木兰、辛夷。花朵艳丽怡人、芳香淡雅、孤植或丛植都很雅观、树形婀娜、枝繁花茂、是优良的庭院、街道绿化植物。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花卉和中药。对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均有显著地作用。

除此之外象征着芳香情思的唯美花语,可以作为礼物赠与友人。在《楚辞》中,有“朝饮木兰之坠兮露兮”、“辛夷车兮结桂旗”等名句。可以赠予文人,赞其才华。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三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回来后进行庆祝,赏赐公卿大夫,布德施惠人民。”民间多把立春作为传统节日来过的,千百年来,许多活动已成为习俗。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立春节。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种活动影响到民间,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用葱、蒜、椒、姜、芥五种辛辣食物调和而成)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卷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佩燕子是关中一带人们的古老习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窝来。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条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唐]刘长卿

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立春》[当代]吴藕汀

蔬菜非时价不赀,农家贪利俗难医。

立春喜得晴窗好,为爱梅花写一枝。

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向上向外升发。

因此,我们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补养等方面都要顺应春阳升发这一特点,在调摄养生中注意保护阳气。春夏养阳,应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

一年之计在于春,

愿你不负春光,

不负梦想!

相关文章

  • 约练感悟

    中原焦点团队初级25期梁利坚持分享第56天 第2周约练挑战第2次 总第12次 今天上午的约练,我的角色是观察...

  • 《约练感悟》

    中原焦点团队初级25期梁利坚持分享第59天 第2周约练挑战第3次 总第13次 今日约练收获:H老师完整的为我俩...

  • 《一次奇妙的咨询》

    中原焦点团队 李永红坚持分享第446天《一次奇妙的咨询》 挑战每周约练2次,本周第7次,共计67次。 本次约练中,...

  • 2020-12-25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23期坚持分享第173天,约练第29场,本周约练第2场(20201225) 鼓起勇气接单约练,十...

  • 约练分享

    中原焦点网络初级第25期 贾素梅 坚持分享第66天20210122 约练本周挑战2次约练2次 约练总计6 ...

  • 定初心,保持清醒

    【中原焦点团队】 李永红焦点分享第488天 第89次约练分享(参加挑战第41次) 集体约练,主题是“做自己,让别人...

  • 约练感悟+读书会收获

    中原焦点团队初级25期梁利坚持分享第55天 第2周约练挑战第1次 总第11次 上午的一场约练中,我的角色是来访...

  • 2021-01-09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23期坚持分享第190天,约练挑战38场,周7咨15(20210109) 约练第38场,我是观察...

  • 约练反思

    中原焦点团队 中(15)李明然 坚持分享第802天(2021.6.8) 约练总第322(咨64)次 本周约练 2...

  • 夏季,那一抹清凉

    中原焦点团队 中(15)李明然 坚持分享第803天(2021.6.9) 约练总第322(咨64)次 本周约练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原焦点团队杨小杰坚持分享第529天2022-2-4约练挑战第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re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