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简介:
4月23日(星期日)晚8点
吴伯凡老师:影响人一生的伟大小书
“伟大的小书,像是老朋友,你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每次来找他,都会有收获。”
罗胖说:吴伯凡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他身上有挖掘不尽的知识宝藏。
4月23日,是他第一次在得到直播,读书,不如读吴伯凡。
这四本书分别是:
1.弗兰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一个人间地狱的洞穴里的体验和感悟;
2.朋霍菲尔在《狱中书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粹监狱里散发着温馨与光明的哲思;
3.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里,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柳比歇夫用一种叫作“时间统计法”的方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城堡,抵挡意义的滑坡,让自己免于在各种伪意义的行为中成为被他人裹挟的活僵尸。
4.杭特的《仆人》,讲述了一个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传奇性商界领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领悟到如何在动荡世界里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向导。
吴老师说,这四本小书,是他谈过多遍且经常回味的书。偶尔打开其中的一本,就会立即产生一种“连接感”。
在精神上与他本人结盟、能与之形成思想对流的四本书,四本很薄、却又越谈越厚的书。
期待晚上吴老师的讲述。
欢迎来到,今天得到直播。
主讲人: 吴伯凡
《伯凡·日知录》作者,著名媒体人。
商业观察者、评论家,国内最受欢迎的财经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
书籍是印刷文明的权益之际,是为了超越时空,比如拜祖先是为了超越时间,拜菩萨是为了超越空间。写书也是为了超越时空。印刷文明时代,舒适最好的方式,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我们这代人,应该把书和所有伟大的灵魂发生最亲密的接触。
罗老师受到吴老师的恩惠非常多。罗老师是吴老师的私淑弟子。从21世纪经济论到《孤独的狂欢》吴老师对罗老师这一代求职者的含义甚远,他是跨学科打通知识和信息的人。
知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构建其他的人生资产:金钱、地位、影响力等的基础。
《伯凡·日知录》是一个服务于自我迭代者的学习小组,每天获取红利的知识资产银行。 吴老师希望用自己几十年的知识功力,帮你架构起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的内在联系。 每一天,他会把自己的思考精华,掰开揉碎讲给你听,变成你的知识增量。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让我们与吴老师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自我迭代。
点击视频右下角,吴老师头像了解。
吴老师的知识是通的,在知识海洋里从横捭阖,游刃有余。
吴老师过着智性的生活。罗老师曾多次邀请吴老师。吴老师经常是“可以可以,再说再说”历经千辛万苦,吴老师终于答应了我们,罗老师觉得,得到APP从此“野无遗贤”了。
能够把知识提纯为概念,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能力。
李淼说,有个人虽然得了诺贝乐物理学奖,但是我一辈子也没有发明一个像熵一样的概念。但是吴老师专栏经常出现这样的概念,每一期节目都会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通常都陌生而具有及其霸道的解释力。
不读书,是选择了简陋的方式超越时空。今天的四本书,也是超越时空的,有的作者死了50多年了,有一个还活着,但是他的书放在这里,我们不用刻到此一游,他们就留下了印记。今天要说的是读书,是让自己封闭起来的方式。
读书是我们的洞穴空间,只有我们和自己独处,我们突然发现当所有噪音停止的时候,有另外一种可能,跟自己对话,跟一个早已不在世界上的智者、灵魂对话。这是洞穴的重要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写的是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地方,简直是人间地狱,他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极限体验,他写成了书,也叫《活出意义来》这是本畅销书,印刷量超过了120万册。
在80年代,我就读到了这不能书,后来这本书绝版了,我还是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本书。差不多一年不见到这本书,但是一旦见到这本书,就有一种感受扑面而来,是一种连接感。
也许人类再也不会有集中营的体验,但是这种感觉,尤其在晚上,有一种瓦尔登湖的感觉。静静在夜里读的时候语语惊人,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一本书平淡无奇,可能是你读这本书的氛围不对。书也是这样,有很多书适合白天读,还有的书籍适合晚上读。我们应该有洞穴空间,留给自己读书。
要想获得洞察力,你应该有一种类似洞穴的视野,不是一种热闹的视野,不是一种从嘈杂的氛围,你要去一个僻静的空间,看一个热闹的世界,才有洞察力。
作者是医生,600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他们被用现代化的工厂的方式死于非命。他是极少数的幸存者。本书开头,他刚下火车,到了奥斯维辛,就有人提醒他,进门的时候,你要尽自己可能表现的精神抖擞。
纳粹军官就做了个手势,把他们分了两个队。他被交到了一个队,傍晚的时候,他就安顿了下来。他关心另一个队伍的人去哪了。另一个难友告诉他,他们死了。
这个世界上,不让你活下来的理由有很多。他们学会了冷漠,因为如果你敏感,你早就死掉了。路边的尸体很可能是早餐的时候跟你聊天的人,死亡是很普遍的。你这能活多长时间你也不知道,也许某一天你就精神崩溃、病死、被打死。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
不想活的人太多了,他们有的会假装逃跑,朝着铁丝网奔过去,要么被打死,要么触电而死。
你要给活下去找一个理由,真的是很难的,你能看到的就是绝望,作者在这本书里要表达的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给自己设定一个意义,你是活不下去的。
1不找到一个意义,你的精神状态就会萎靡不振,你肯能就是下一个进入焚化楼的人。
2你的免疫能力稍稍有点问题,你就可能会马上死掉,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
也没有跟纳粹的对抗,很多人就像变了一个人,结果圣诞节一丁点动静都没有,从这件事情你就看出了意义的重要性。结果希望破灭了,有人马上说,不是圣诞节而是元旦,我们会被解放,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可怕的谎言,因为到了那一天什么动静都没有。
很多人抵抗力下降,都死了,结果,在挺5个多月,他们就被解放了。不能从长远看人生命的意义,因为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在方程式的右边,人都是要死的。但是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生命赋予意义,比如,农民可以养活孩子、让他结婚、让他的孩子能上学,等等。
现代社会,抑郁症蔓延开了,因为很多人彻底感受到生活的无意义,极端的抑郁症就是自杀,因为活着更难受,于是人们选择了死亡。
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人类杀手的前三。现在是:癌症 心脏病 糖尿病。
人类已经到了衣食不愁的地步,结果反而出现了这种情况。赫拉利说:非战争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他杀。撑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了。
我有个朋友,轻度抑郁,读了这本书说,这是本救命的书,他感受到了重新看待生活的视野。富兰克林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他的派别的名称“意义疗法”。活出意义来,你才能活得下去。这是我们最直接的收获。
你要学会成为自己的扳道工,我们今天处于了衣食不愁的状态,我们处于了一种无压抑的苦闷。比如探险蹦极,比如读读《活出生命的意义》。你会知道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人还可以获得这么精彩,这实际上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吴老师讲的,第二本书,是朋霍菲尔的《狱中书简》。
这本书听起来有点悲情,1992年初的书,跟阿狮一样大。吴老师找那一个段落,一番就能找到。这本书,你看不到多少悲情。《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极限化的场景。但是,这本书充满了温馨与光明。
作者朋霍费尔,是一个神学家,也算是一个间谍,他是参与了一场刺杀希特勒的行动,被关进了监狱,纳粹被打败的前两了月,他被推上了绞刑台,这是一本名著。《狱中书简》
要恰当地对待愚蠢,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
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们多多少少会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谈话时会感觉到,简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谈话,不可能同他进行肝胆相照的交谈。
同他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
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由于现代人,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总希望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看世界、看个人,说真话有时候是一种说谎。
比如,有个穷人,穿上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好看,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这件衣服是地摊货,你说的是真话,但是你对待世界的方式,比谎言还可怕。因为你对待世界、对待人的方式错了。
我们的摄影技术,可以把细微的画面表达出来,但是这个画面里,有一种对大自然隐私的窥探,尤其是把这种态度用在人上,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但是说的话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可能会成为以后成为一种片面的求真,我们要对不幸的人有一种敬畏。有时候谎言的力量要大于真理。
他在西方的宗教哲学,叫上帝死后哲学,他们认为上帝就是死了。妥耶妥耶夫斯基说“没有上帝,一切可为”。中国有“三尺有神明”。人类的知识进展是人们不相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主宰着我们,当人们什么都不信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天使望故乡》写了一个小男孩,小时候没有父亲,父亲离家出走了,他非常自卑,这是他的心结,有一天要说“我要把父亲找回来”
他不停地寻找父亲,一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他要打理自己,打理一切,最终的结果,他没有找到父亲,但是他突然发现,他已经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父亲”内化在了他的内心,寻找父亲的历程使他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不需要父亲庇护的人。
有个人失明了,他找了个先知,先知说:你会谈古琴谈断1000根弦,你就复明了。有天,终于达到了,但是他并没有复明。但是,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听觉都异常发达了,他能够跟世界息息相通。他明白了,大师原来是这个意思。
在人们不相信上帝以后,人要学会对自己复杂。他的宗教理论始于此,现在西方宗教史上“上帝死后学”是重要的学科,他知道上帝不存在,没有白胡子爷爷,但是你还要有敬畏,就像走路需要导航系统,你不能毫无目的的活着,社会会进入无序的形态。管着我们的形而上的力量消失后,我们的默契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你们不知道
你可以不相信他所说的,你见到他后,你会发现,他本人是他的思想的化身。你见到他之前,你可能会不相信他。你见到他后,你会发现他没有任何绝望,非常平静
对吴老师的帮助:我们比过去的人多知道了什么,我们聪明了还是愚蠢的,敬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
你没有真诚和耐心,再多的技巧,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是心机婊。
如果你充满了温馨和温暖,小动物也能感受到。
这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知识和技能。
这本书很多是书信,也讨论了很多概念,【敬畏之心】是从第一次遇到吴老师和第一次打磨专栏时就遇到的。我们不可能狂妄的认为,我们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
很多人都在讨论创新的时候,吴老师会告诉你“如何正视创新,如何创新才不是作死”。
你不能盲目的认为你知道的就是真理,大家都在说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但是吴老师说,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还需要很久。
《狱中书简》吴老师的影响很大,他把这些书的影响化为无形,融汇到了专栏中,讲真,大家自觉是聪明人,第一反应会是“你怎么能这么说”。但是,不舒服是正常的,如果你仅仅存在在舒适区,你会过得非常灰败。伯凡日知录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红药丸和蓝药丸,订阅了伯凡日知录,你会成为Neo,你会看清这个世界。
吴老师,讲的第三本书: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
吴老师很想说,我没有有意的让大家不舒服,我只强调一点,你的认知如果一直处于舒适的状态,那是一种伪认知,滞留在舒适区会让你丧失很多能力,不舒适能带领你重建认知网络。我是从讲故事来引出一个可能被你忽略的知识点,如果你认真地听,其实还是挺好听的。
美国有钱人的精神导师,德鲁克说: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世界上
我们怎么才算是活的像个样子,获得幸福
王尔德: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在世上,实际上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怎么活
有个教授谈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问道最近一个月做了那几件事,教授却想不起来。我们看上去非常忙,满是细想有没有做什么。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格拉林,他在数学、昆虫学、生物分类、文学批评中都非常有洞见。
他做出的事情,让大家举得不可思议,很多人觉得他活了很多辈子,有人研究他留下来的东西,发现,他的所有研究都是跟他所研究的生物分类发非常相似,如果谁要去研究他,非常方便,因为他为你准备好了。
他成为了固定的程序,但是此人又不是没有人情味的人,此人没有清规戒律,没有边界,你能找到他关于文学作品的批评,有时,他又会研究跟自己领域遥远的学科。他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但是他又做了这样意见刻板的事情,他的一生浓缩为了时间账本。
他自己的爱好,就是突然那一天,打开自己的某一天的记录翻看。主人公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微信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名字你都不知道,你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点像微信上的名字,我们对自己过往的日子,就像陌生人一样。你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但是很多天,你对它毫无印象。那你的一辈子,还是你的一辈子吗?
如果你过往的日子,回想起来竟是模糊一片,这就是你的人生啊,这是多么荒唐。
我们刚说了《上帝死后》上帝没有了,没有人监督、惩罚你了,你该如何自处?
信上帝的人,他会祷告、他会忏悔。他在周末,会审计自己度过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
但是当宗教消失后,我们便不会这样做了。
《卢梭的忏悔录》《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忏悔录就是账本。柳比歇夫就是在用不是宗教的方式做一件宗教般的事情,他要建立一个时间的城堡,他面对的是深渊一样的黑洞,他再把你的价值和财富不停的吸过去,想黑洞一样,嗷呜总记得吸过去,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被侵蚀而无法捕捉。
他要告别一切伪意义的事情,他要避免自己的生命被吞噬生命的怪兽吞噬生命。
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就是我们的时间,而所有人,都能轻易地将他剥夺,我对你训诲开导,而我自己心中有数,我自己浪费了多少
赛列卡:我们一生的是时间,很多都是虚抛浪掷,无所事事,都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们如果没有既像是忏悔又像是祷告的做法,你是很难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的。柳比歇夫每一天都能体会到充实踏实的感觉,你问他那一天、那一天,他都能脱口而出,自己做了什么。某天,他算了一年中,他工作了2016小时。
他说的2016,是不打折扣的时间,他每天给自己算账的时候,都养成了对时间的信仰,对时间的爱。
他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是因为他要捍卫自己生命的质量,他应得的是踏实感,他的时间是结实的,他的生命历程是结实的,他打开自己的账本,任何一册,他都能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哪怕大家学习柳比歇夫,你给时间要记账,你给自己的知识也要记账。我们的印象笔记、我们的微信收藏,我们的mark,有多少是后来又打开了的。
伯凡日知录里面有【个人知识账本】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记录,只是没有穿过你的身体,知识就不是你的。吴老师每天在帮助你,成为你审计,审核你每天的学习。
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你的人生按兆来计算,回忆起来该是多么模糊,如果你能给自己的时间账本记录上这样一笔,你的人生该是多么清晰,分辨路多么高啊。
假设现在是2057年,40年后,我八十多了,你一身赘肉,皮肤粗糙,垂垂老矣,人生没有缺憾,面对一片美景,护士、医生、大厨伺候你,但是,你每天要大巴吃药,你身上的零件都在嚎叫,你隔壁的老人在一个个走掉,每走一个人,都会放一首温馨的歌曲。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一定会祷告,我想再拥有一次青春,让我回到20、30、40,我有同事,我能阅读,我能做一番事。突然上帝开天眼,你回到了现实,你打算如何过这一生?
很多事情,你听人家说时间有大把,你修到了最好的终点,再退回到现在,你该如何过这一生?想睡多久睡多久,没有人逼你读书了。有一次许知远问,你为何如此着急?因为,到了2057年,不论我如此祷告,都不会有【biubiu】的一下了。和吴老师一起,成为柳比歇夫把,一起写下知识账本。
吴老师,讲的第四本书,是杭特的《仆人》。
为什么要在读书节讲极限场景的极限体验?想让大家设身处地置于这样一种状态,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向死而生。你能住进最豪华的养老院。最后可能还有一场豪华的葬礼。
有一次陪朋友去八宝山,领骨灰盒的时候,上面写着【最终的平等,永恒的宁静】这种极限场景中,我么能把当下看得更清晰
【东吴相对论】讲过,仆人领导力。说的是一个故事,赫尔曼黑塞写了一个探险队的故事,他们要去一个艰险的地方寻找宝藏,便面上有队长和仆人,这是一个后勤服务的老者,它的存在如同不存在。有一天,他告诉探险队,他有事情要离开。后来探险队发现整个团队,没办法运行了,这就很想操作系统。
我们总是关注4个手指,但是大拇指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四指,一旦大拇指断裂,手能做的事情很少。
在一个组织、家庭,在你和朋友之间,存在着一种这样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你常常意识不到,他维系着组织的运行。这就是仆人领导力。
仆人领导力讲了个故事,EMBA考试中,前4题都讲过,第五道题是每天给我们打扫的老师叫什么。老师说:第五题我是认真的,你觉得不重要,最为一个领导者,知道这位女士的名字非常重要。我想问你,你觉得班里最有可能成为领导的人是谁?结果他们仨都把清洁工的名字打上来了
领导者满足的是你的需要,而不是你的欲望,作为一个仆人的角色出现在组织中才是主人。如果你总把自己当回事,你就不是领导者。
领导者最高等级:
1太上不知有之,它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最好
2大家亲之
3大家畏之
4大家武之。
比如贾母,大家不觉得他是领导者,(不知有之)领导者应该无形而有强大的力量。
权威和威信。我听你的,是因为我认可你,还是我的生杀予夺由你做主,这是不一样的。
《仆人》是台湾的版本,目前好像没有普通话版。有位朋友说:《仆人》看到最后,哭出来了。
如果你表面上不错,但是有各种各样的危机,你隐约觉得你的组织、生意,在躲避你,不让你发现。这很可怕。
一个很成功的管理者,发现企业中有很多原本没有的幺蛾子,他的员工和家人都抵触他。他去了修道院,见到了商业传奇大咖,教会了他很多他平时不以为然的方法,让它实现了刷新,他发现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个旧版本,他自身的行为的操作系统出问题了,这位老师帮助他换了脑筋。
在某种程度上,帮你改变了心智模式,一个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本书就是一个契机,他能告诉你该往那条路上走,去西藏,不要向东北走。这条路上,你需要注意什么、你会遇到什么危险、你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用户-潜亮问: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本质是什么?
自己在订阅专栏之前,笑来老师说,我们洗脸、洗澡但是不洗脑。
伯凡日知录是吴老师的每天更新的知识,我们要开放自己的知识体系。
吴老师的长项,提出一个一个的解释世界的概念,这些概念特别重要,作用1你能对世界提供解释模式,这个解释模式能变成你的脑机接口。Facebook8号大楼,在研究脑机接口,我们一旦有了概念工具,就能把一坨混动的东西变清晰,跟大脑链接。
用户燎原:为啥是在让渡部分自由之后,才大彻大悟呢?
用户谭老么:吴老师讲的太精彩了!有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失去神明这个坐标系以后,可以或者说您提倡把时间(生命的质量)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南针呢?
用户氦:吴老师,敬畏之心与怀疑精神能否共存?
比如现在的机票超售了,是换乘客还是换员工,这是自动化流程得出的自动化结果,又因为这中高度自动化,导致员工行动没有弹性,这就会产生极罕见的这种结果。现在社会的高度自动化,会是人的弹性产生崩断。
这三个解释都是概念,为什么跟着吴老师学习,对我们认知提升非常有用,因为他交付给你的是多角度理解事实的工具。我们不是美联航的乘客和员工,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事情之后,看世界就不是单一的。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芒格说我们要学习跨领域的知识。吴老师会和你一起重建认知。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能够给出一个答案的话,你就已经是一个哲学家了。
活着,这件事本来好像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因为我们有选择压,如果选择之间没有落差,就没有选择压了,就没有意义存在了,存在主义把意义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不选择也是选择了不选择,面对一种处境,你终是要选择的。
生命的意义是你要不要自杀,讲高效率的话,自杀是最高效的,什么支撑你活着?不活的理由越来越多的话,什么能让你活下去,那就是理由。
失去神明,时间是不是指南针?想想你不会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无限长,时间就没有意义了,时间的有限性,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卡夫卡:生命没有尽头,生命就毫无意义】进度条很重要,我们觉得焦虑,是因为共同体存在进度条,俗话说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必走寻思路
当你在敬畏一个东西,你就不会轻易下判断。那个男孩爱你,是因为他敬畏你。
只有所知甚少,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才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才没有敬畏之心。你知道的越多,敬畏之心反而会增加。
狂妄就是你的大脑遮蔽了你对未知的认知,世间种种暗示表明,狂妄会得到惩罚。古希腊的悲剧就源自于缺乏敬畏,只要你过度自信,悲剧一定会发生。神欲使指灭亡,必须使其狂妄。他没有边界意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他不累,他是个没有焦虑的人。最大的累是心理的焦虑,他是个不拖延的人,当然,他也很倒霉,但是他回首往事,知道自己清晰真切的活过,时间统计法是为了避免伪自由。
不用看表的人,某种程度是幸福的。乞丐是不用看表的,但是他不是自由的。他的肚子让他不自由。
我们在谈及自由时,我们要依存空气、食物,我们需要依存的东西越来越多,正常来看,依存度愈来愈高,只有放弃了很多自由(随性、任性)才能抵挡很多事物,但是防止时间被黑洞吸走。
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你才能发现真相,比如,一样东西的质量,如果没有破坏性试验/极端体验,你是没法知道的。
下周的伯凡日知录,讲了学习的本质,此次讲的很多东西,都让你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是你学习和成长必要的张力和创伤。你要想早起(痛苦的)那样,离开舒适区。
我们用案例跟大家分析,为什么逃离舒适区是迭代、成长,必要的。大家可以想想生姜和苹果的不同。这是德勒兹提出的概念。生姜和苹果/60后和90后的这两个对比的相似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