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我们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由于我们是师范类专业,并且前不久刚刚考完教师资格证,所以对教师职业方面的问题更关注一些。故第一个问题是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学习的盛行,网络上存在各种教学视频,比如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也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那么教师职业的前景怎么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书中提到教师作用可以是知识的传授者,启动者,欲望的传递者,一名导演……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职业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换而言之,社会中最不可缺少的两个职业,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医生跟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教师承担着人们精神层面的教育。
在当代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角色也会有所改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播知识,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但其实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也就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情景时就要充分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使其自主探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地指导,最后再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扮演了指导者,辅助者。
所以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的启发者,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或惊讶。接下来把自己当作学习者的“旅伴”。能够陪伴学习者一起进步,给予他们建议和鼓励,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然后教师不仅应该给予学习者自由还必须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约束。我们不能说教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因为这个职业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个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探索,总结。
第二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我们读完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那么我们到底是怎样理解学习的本质的呢?我们觉得这个问题谁也不能说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即使是教育界的学者,目前这个问题也存在许多争议。我们只能说一下我们自己的理解。
我们组有三个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学习积累经验或者方法去解决问题;一种是学习是理解,记忆,连接,内化,应用的综合的系统;还有一种观点是学习的本质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自身技能,完善自我,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这三个观点是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学习的本质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法评判对错,但有一点,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让我们真正的学会学习,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会继续探讨。
宋秀娟感悟:
学习不是简单的把水倒到杯子里一样简单,我们不能把学习当成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而学生便会把知识吸收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学习是发生在学生内部,学生有所感知,并且只能是学生自己来进行学习,任何人无法替代,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先有概念的基础上,这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可能是局限的,也有可能只是不是最合适的,学习的发生可以使新概念取代先有概念,学习也是一种“变构模型”。
对于一名学校的教师而言,教学之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和学科能力,必然还要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教学首先不应该被预设,但教学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个流程,但在这些教学设计中以及我们目前所能做的设计中,都过分的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所做出的教学需求分析,大多是站在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身份上,反映出的其实更多是我们想要学生学习什么,而不是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学生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的存在才会让学生进行接下来的活动,进而产生更加强的学习欲望,去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会被教师一本正经的站在教室黑板前面给带入到学习状态中,而学习任务同样不应该被预设程序搅得粉碎,教师也就无法在学生身上建立任何动力机制。而解决动机的这个问题,首先引向自我或重大问题,与自己有关而又可以切身实践的东西大家都会有想要实验和学习的兴趣;其次是要让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有一种对要进行知识的匮乏感和空虚感,让学生有求职的需求;再之,就是让个人的想法同客体、经验或其他学习者的先有概念进行直接对质。当然,对于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要采取正面强化的方法,不让学生愈演愈烈,到达自暴自弃的状态。但目前书中所描述的这种学习,至少在现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很难完全实现,而肯定也会有很对人抱有跟我目前的观点一样的,那就是学习可以寓教于乐,但是学习者单方面的作为学习方面的受益者是不可能的,简言之就是说,学习仍需要刻苦努力,不能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的知识,这甚至不仅仅只是一种局限。
当然未来的知识会越来阅读,发展下去,每天的知识增长甚至超越爆炸式的增长。传统教学要保持现有的方式肯定会行不通,那么在学习这个环境中的教师、学生、学习者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通向一种整合的教育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贺琳感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想,也有很多的疑问;但是结束了,又不知道从何谈起,不知道该如何表述?那么我从以下几点简单的说明一下自己的感觉吧。
第一点: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
第二点:先有概念的转变;我经常会想什么时候我知道的“1+1=2”,为什么我会对她深信不疑。那么我现在告诉你“1+1=3”,或许在单一的测试中,你会下意识的自我暗示改但是在综合的运用中,你会发现它就像学习第二语言一样,下意识的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转换。那么,我经历这么多年的学习习惯,你突然告诉我,这些需要彻底的改变,我会想“这个人一定疯了”。所以,改变需要从意志薄弱的人群下手。
第三点:未来的教育;当社会各层人士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的时候,我想为什么不探究一下未上过学的孩子,他们对学校的假想呢?可是现在的孩子上学太早了,在他们还没有去想象学校该有的样子的时候,学校的形象已经存在他们惯有的思维中了,就像“1+1=2”一样。对于教育的未来,就像电的发现一样,会从所原有的物质中分离,成型,拓展,载体,新生吧。
其他的:“激发动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动机=需求*价值”,我比较认可这种观点,还有一点,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激发了我对哲学的兴趣,折服于文字中哲学思辨的味道。
王妍感悟: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疑问的,书名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并且深奥的话题,我就想看看这本书中是怎样阐释这一问题的。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意义很大。书中介绍了一些关于理解学习的因素,举了许多例子,有些例子很新颖,作者会将一些例子至于相关的语境中,提出一些适宜的解决方法。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第二部分为关于学习的研究;第三部分为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我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着重看了第一部分。作为未来的一名人民教师,我得先自己弄明白学习的本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
首先,“教不是学”。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传统的思想认为老师好好教课,学生好好听课就能很好的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师教授的东西,甚至会导致学生因先前经验不足而脱节,使学生失去批判思维、创造思维。这种思想忽略了学习者的首要地位。我国目前的教育已经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因为学习这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的参与者,而是学习的创造者。比如创客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自主探究,创造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使他们真正的动手去做,去感受。
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关于学习的本质,我自己想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一下我的理解:动机,理解,记忆,连接,选择,内化,应用,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