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付诸了十分的努力之后,才能做到一分的毫不费力,所有的成功与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来自于那暗地里不分昼夜的努力。
我觉得我不可能站在台上公开讲话的,更别说是给别人讲课了。我害怕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害怕全场安静只有自己的声音,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自己的观点会给别人带来误导,我害怕“害怕”本身……
直到我站上舞台……
走上舞台阶梯,站定,微笑,鞠躬,说“大家好……”这些在我脑中反复演练的场景终于成为了现实。
我狂跳的心奇迹般地平静了下来,我仍然紧张,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肾上腺素分泌的结果。我的意识在讲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告诉自己“放慢速度、微笑”。
1小时的课程分享其实时间很快,但只有我知道,这1小时的背后是前期在电脑前不断修改讲稿、PPT,不断打磨内容的N多个小时,和无数瞬间的挣扎、焦虑和恐惧。
“我可以写,但我不会说”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人们感到最恐惧的事情里,死亡排名第二,而“公开演讲”排名第一。我想起李笑来的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在《千万店长训练营》开课前的周一例会,我接到任务,上台分享《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迷迷糊糊答应下来,一看日历,距离开课只有8天时间,除去上班时间,准备时间寥寥无几。
我不是这个行业出身,阅历又不深,如何能够将分享内容与美容行业相关联,如何让别人听得懂,如何说出的话能够让人信服。我感到手心开始发凉。
接着,我想到这将是我第一次正式站上舞台,以课程分享的方式讲课。我从来没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擅长公开讲话的人,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我骨子里的内向、不善交际、不善言辞,我以为我一辈子都不可能用演讲的方式影响别人的。
我一直说“我可以写,但我不会说。”因为我觉得写是经过思考的输出、是可以修改打磨的;而说却是需要大脑快速反应,需要口才、情绪、眼神、感染力的配合,更何况是公开演讲。
我开始感觉到一种熟悉的“紧张感”蔓延全身,占据了我的意识和思考。
我差一点选择放弃
我不是一个擅长沟通和发言的人。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上课会主动举手发言的人。老师点名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默念“不要叫到我……”对于“公开发言”,我好像有着天然的恐惧。
不过虽然我不擅长,但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大学实习的时候,也在上海田子坊里跑了100多家店铺,一个个沟通、采访,最后毕设的时候自己做出了一本书;进入美悦学社后,也采访了全国的十几个老板;在公司20周年庆时,也站在500人面前参加朗诵比赛、总结课程;在顶层训练营上,也向老板们导读《人类大未来》。
想一想,工作后的这两年真的给了我太多锻炼。
虽然经历过,但我仍然充满压力和担忧。压力来源于两方面:这不是单纯的个人书籍分享,而是整体课程的一部分,一旦我搞砸,就将影响到这个课程。
而我更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公开演讲”的能力,能不能驾驭这种正式的场合、正式的发言。
在上班的几天里,我一边做着日常工作,一边想着这次讲课,我内心不断经历着挣扎:我明白这是一次珍贵的机会,而我这么早就拥有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么早就拥有这个机会,让我惶恐我是否能担起这个责任。
距离课程越来越近了,我的准备时间越来越少了。我的心像是喝了超浓咖啡后砰砰跳着,我自嘲自己这么没用,还没上台就这么紧张,上台岂不是要昏倒在台上。
恰逢生理期到来,我的情绪更加焦虑,心理和身体双重压迫着自己,我甚至觉得我要放弃了。那天上午我情绪有点崩溃,马俊和小高安慰、开导我,李晋说要带我去欢乐谷放松放松。感谢他们的安慰,和“共情”的理解。
下午,我和周总聊了我的压力和担忧,她表示理解,也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帮我做了梳理。她也说“这本书不好讲,很多讲课老师也会讲的生涩难懂”,让我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知道她准备课程一定也有很多压力,感谢她对我的信任。
感谢家人不断给我鼓励,告诉我这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我选择坚持。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美国威尔逊总统被问及他如何准备演讲时,他说:“一个10分钟的演讲,可能需要两周的时间准备,如果是半小时,准备时间是一周,如果是那种能讲多长就多长的演讲,那么我现在就可以开始讲。”
周四到周日的四天的时间,我几乎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坐在桌前准备。
三章内容反复看,咀嚼观点,思考背后的内容,联系生活,看相关书籍、查资料、做PPT……随着PPT和讲稿的内容的增加,我的焦虑感慢慢减轻。我知道,只有准备得越充分,才能越坦然地面对。
我从来没有在短时间内看这么多书。除了反复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还看了《要事第一》《领导者习惯》《能力陷阱》《把时间当做朋友》《财富自由之旅》。在樊登读书里听了《可复制的领导力》《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搞定》《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
这的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我发现,很多书其实都基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的理论观点,虽然表达上不同,但内在支撑都互相关联,让我体会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阅读的第四层次“主题阅读”的力量。
我也从要讲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得到了很多帮助。书中所说的“积极主动”“影响圈”对我有很多启发和思考。这个课,不仅仅是讲给别人听的,更是给我自己的。而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为了缓解对演讲的担忧,我还在樊登里听了《即兴演讲》《高效演讲》《演讲的力量》和《先发影响力》,得到了很多指导性建议:
每一张手卡都写了“慢”“笑”1.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你们)” ;
2.结构采取“坡道”-“发现”-“甜点”;
3.不要连篇累牍地用“专业术语”;
4.“放低声音”,制造焦点瞬间;
5.故事的力量;
6.上台前,不断进行正向心理暗示
先完成,再完美。讲稿写完的时候,发现观点、例子太多,开始删减。不断增加,再删减。演练、再删减。直到最后上台前5分钟,还改了一次PPT。
加起来,总共改了47版PPT。
在讲课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觉得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发到朋友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
害怕演讲,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一站上舞台,我就不会讲话了。”这仅仅不是我的内心写照,也是很多人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每次演讲他都觉得胃里像放着一块冰;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美国的雄辩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
丘吉尔股神巴菲特大学时期特别想选修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因为那个时候他特别害怕在人群面前说话,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门课程,他说放弃的原因是他缺乏上课的勇气。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大学的时候,根本不敢在别人面前做即兴发言,北大整整四年没参加过一次学生活动,害怕刚站到台上,就被轰下来。
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呢?
他们其实都是在事业当中的“不得不”演讲中,把演讲能力给练了出来。所以,珍惜那些生活与工作中“不得不演讲”的机会。
恐惧是人与生俱来,并且无法消除的,就连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先生都说过:“我们唯一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应该从恐惧中受益,从中汲取能量,而不是躲避它们。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定义,公众演讲焦虑(演讲恐惧症)属于非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特定症状。表现为避免在公众场合讲话,或者强忍着害怕和紧张参加,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等等。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公开演讲”比“死亡”更可怕?
《高效演讲》中说:“因为当你走到台前看到很多眼睛时,我们大脑中原始的杏仁体会提醒我们要小心:在原始社会,被这么多眼睛盯着,就意味着要被吃了。杏仁体一旦行动,你将脱离理智的大脑的控制,而进入求生的本能部分。血液流向四肢,你此时只有选择战斗或者逃跑。这就是我们演讲时头脑一片空白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公开演讲,还有体育比赛、戏剧表演、音乐演奏等等,这些“在人前展示”的项目,都会令某一部分人出现“怯场”反应,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共同的机制: 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好而获得集体负面评价,害怕因此被拒绝、被离弃。
害怕别人的不认可,过于关注别人的反应,是恐惧公开演讲的根源;而准备不充分则是另一根源。
樊登说:每一个看似轻松的演讲者,背后都有着方法论和刻意练习的支撑。
很多名人在TED正式演讲前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排练,比如比尔·盖茨,他原来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演说家,但经过排练后,他的演说非常精彩。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一书指出:大量的练习让乔布斯可以在讲话时基本不用草稿。
丘吉尔有一次坐车去发表即兴演讲,当车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开门请丘吉尔下车,但丘吉尔说:请稍等,我还在看我的即兴演讲稿。
所以,充分的准备和练习是做好演讲的最基本前提。
公开演讲让我走出“自我设限” 和“舒适区”
在上台演讲前,我认为自己“不行”,但我现在知道“我可以”。我的心态从“不得不”“我应该”,变成了“我选择”“我试试”。
我的演讲还是有很多不足:语速快、语调单一、相关例子不足。但我选择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些不足就是我成长的空间。
我的收获:
1.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过去的自己不代表未来的自己,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
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不要把失败看得太重,这是“突破局限”。
3.走出“舒适区”也许会危机重重,充满恐惧,但你不走出舒适区,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还拥有着多大的潜力。
人生中的每一次挣扎,都将成为成长的力量。
By:杨泡泡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