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PMbook
《产品型社群》摘抄

《产品型社群》摘抄

作者: 李渡 | 来源:发表于2015-12-13 23:20 被阅读191次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1、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并且“技术越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将越短”,逻辑推导到极致,产品周期会无限趋近于零,这也意味着功能体验已经没有最优,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超过对功能体验的需要,审美将代替科技成为互联网价值网最重要的性能属性。

2、互联网思维之一: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互联网思维之二: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互联网思维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3、今天,市场接纳创新的曲线已经变成鲨鱼鳍一样的形状。用户只有两类人,试用者和其他人。产品根本没有漫长的生命周期,而是迅速成功引爆市场,当达到顶峰后,又迅速退出市场。

4、过去我们做人力资源,有项满意度调查,现在我认为满意度等于零。今天的衡量指标是“尖叫度”。满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但是,比尖叫度更可怕的是动态尖叫值。你今天达到这个尖叫度,明天达到同样的尖叫度,用户就不尖叫了,你要永远超越用户预期。想想看,这要把做产品的人逼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5、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

6、张小龙说,“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7、产品=功能×情感,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产品的审美主义的三大特征:极致、简洁和情怀。

8、你可以先尝试左右人们的意识,在意识空间胜出,这往往可以用非常低廉的成本达到。如果你可以让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坚信你的产品是好的,那在现实里他必然会用你的产品。” 这段话说得很赤裸裸,但是很有道理,这就是互联网思维里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我前面提到O2O社群运营,并不仅仅是线下的运营,一定要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线上建立高势能,线下提供好产品,持续进步。

9、今天做电商能否成功,前提是有没有粉丝。有粉丝的电商叫社交电商;没有粉丝的电商,需要花钱去买流量,融来的资金连推广的费用都不够。还是回到那句话,先有了粉丝之后,这些问题全部都能解决。所以,预售电商的核心是信用和势能:第一,我相信你;第二,我愿意追随你。

10、在一个不确定性时代,你的势能高,人们就会主动与你发生连接,你的认知流通成本就会下降,你的连接成本也会下降,所以,势能越高,连接成本越低。

11、小米的案例,所谓的零广告费、零库存和零渠道费,并不是简单地把广告费由多变少,把库存由多变少,把渠道费由多变少,而是几乎变没了,整个维度都没了。 这就叫降维化,天经地义应该存在的维度消失了。当一个企业能够不需要广告费、不需要渠道费、不需要库存就能生存的时候,它转身去攻击那些需要这些才能生存的企业,这件事情是令人惊恐的——哪家企业不需要这些?

12、小米的竞争利器是什么?互联网定价权。为什么小米有互联网定价权呢? 因为小米可以先二维化生存——不需要广告费,不需要库存,不需要渠道费,不需要很高的利润也可以生存;再二维化攻击——转身去攻击那些需要高额毛利润才可以生存的企业,用超低价格打击竞争对手。

13、如何在中间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生营收?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是六个字——单品、微利、海量。单品,每年只做一款产品,别人做几十款;微利,一开始不赚钱,最后赚得很多;海量,大市场,卖得多,成本降下来。

14、传统的酒店模式有两重浪费:第一,把它的用户浪费了,没有把用户变成自己的粉丝;第二,把它的空间浪费了,没有建立服务和产品与用户的关系。

15、产品和社群加起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两者合一,就是产品型社群。它内在的运动方式就是“自组织”。

16、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17、小米通过少数核心产品以成本价销售获取海量用户,而后通过论坛、同城会等多种渠道传递小米文化,形成粉丝,当粉丝数量足够大时,一个社群就形成了。

18、李善友对比了传统和互联网完全相反的品牌“养成”路径:以小米为例,先通过MIUI获得铁杆粉丝的忠诚度,自内而外扩散美誉度,再形成相当规模的知名度,而传统品牌的路径显然是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誉度,最后才是忠诚度。 不同的养成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成本投入,传统行业习惯先投广告获取关注度,在大人群里获取用户,关系仅限于买卖;而互联网品牌必须先积累小社群再裂变,继而形成大社群,这其中的关系在不断发酵裂变,你要做的是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

19、李善友为粉丝养成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A,投入产出比上看,营销创始人形象比营销公司形象更合算,前者相对于后者,更立体,更人性,更具象。这被称之为魅力人格体,乔布斯、雷军、罗永浩、罗振宇都是在施行这套模式,由于独特的个人形象,吸引了一群追随者,这就是李善友所说的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效果超乎想象。在未来,这种个人即公司会成为常态。
B,建立粉丝沟通渠道,让粉丝们之间产生关系,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关系的集合,论坛、微博,或者线下交流都是沟通的有效渠道。
C,让用户感受到参与感,这几乎是用户转化为粉丝的必经途径,用户的参与使之产生主人翁意识,而实际上用户也需要这种参与的成就感,无论是微博的一场骂战,还是论坛的一个帖子,都是参与感的有效形式,而这个前提是需要设计对外开放的节点,即将哪些环节开放出去让用户参与。

相关文章

  • 《产品型社群》摘抄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

  • 乘风破浪的新手妈妈D324

    《一个社群品牌的内部运营笔记》P334—P347 1.产品型社群、人格型社群、社交型社群和传销型社群。 ——社群的...

  • 张兵《社群营销》笔记

    社群分为几种呢? 1、粉丝型社群 2、合伙人社群 3、老板型社群 粉丝型社群,就是购买你产品的终端用户社群,例如你...

  • 人脉型社群变现

    关于社群变现的文章,写到这里就快要结束啦,因为社群的类型,我们目前看到的就是:产品型社群,大咖型社群,人脉型社群。...

  • 社群的类型到底有哪几种?

    大概有这样几种: ·产品型社群。小米其实是产品型社群的升级版,整个社群是以小米为核心的。这类社群的生死存亡完全系于...

  • 产品型社群

    一个人做互联网产品之前应该先思考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混沌大学的李善友在《产品型社群》一书中如此总结: 互联...

  • 产品型社群

    一句话总结:产品型社群,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最佳生存方式 《颠覆式创新》更多的是可以看做是讲义的书籍,他也在不断的更...

  • 产品型社群

    最近读了李善友的书《互联网思维》和《颠覆式创新》,有很多感触。我特别想和大家推荐《互联网思维:产品型社群》这本书...

  • 产品型社群

    *本期拆书主题:【产品型社群】*拆书人:罗灿【零一学社】社长--------------- 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

  • 产品型社群

    【写在前面】这并不是一篇拆书笔记,只是我读过书后的一些杂想。 工业思维的终结,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2000年以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型社群》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cu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