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戏上瘾的真相,和顶级心理学博士有关。

游戏上瘾的真相,和顶级心理学博士有关。

作者: 阿林2014 | 来源:发表于2022-03-12 20:45 被阅读0次

    很少有人以自律打败“游戏”,何况体智稚嫩的少年。

    最为恐怖且尴尬的是,游戏的设计者,慢慢渗透了“孩子玩游戏是合理化”的潜意识(诸如种种掉坑级别调查问卷,这里暂不细表),所以有了更多的以游戏为奖励等不可取行为。

    前言告知:如果没有良好的育儿之道,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没有较好的自律性,那么请不要让孩子轻易去尝试“游戏”,如果已经尝试,请慎重为之。

    游戏,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第一点,游戏抢夺孩子的大脑额叶,影响学习专注力。

    一个心理团队做过的讲座中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游戏,都是心理学专家参与设计的。他们通过大脑成瘾机制来设计,抢夺了孩子大脑额叶,也导致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可是,那些又打游戏又学习好的孩子怎么解释?

    心理团队说,这些孩子的大脑容量很大,允许他们能在打游戏的情况下,还有能力把学习搞好。若是不让他们玩游戏,他的学习成绩会更好。

    一个层面上,我理解为,他们有足够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同时,因为有着足够容量的大脑,他们的记忆力很强,与之并存的编码、存储、提取被混乱的几率不大。

    然而,有几人有如此良秀的大脑机制?另外,孩子学习很累了,选择玩游戏放松是个非常错误的想法。

    包括成年人,也是如此。

    游戏和学习都在占用大脑的前额叶,那么,玩游戏,何来休息之说?

    第二点,游戏,其实是在抢夺孩子的多巴胺。

    团队提到一个实验,我看了以后心疼加剧。

    这是一个关于多巴胺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者在老鼠的快乐中枢插上一个铜片,然后把老鼠放在笼子里面。笼子另外一个地方也有一个铜片,这个铜片和老鼠插的铜片是联通的。老鼠在笼子里到处跑,不小心碰到那个铜片,一碰到他突然哆嗦一下,因为快感刺激,老鼠感觉很快乐。结果,到了最后,老鼠反复去触碰那个铜片,一小时大概碰了4000次,死了。

    用一个心理学名词阐明对此段理解:心理阈值。当快感不断被激化,需求不断被同步摞高,随之而来是不可收拾,谓之高极必堕。再更具体形象化的比如大人刷短视频,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令人根本停不下来。

    不是我们的自制性太差,而是那种多巴胺的劫持带来的短暂快感太厉害。

    我们有时候很难战胜生理机制,它与生俱来。

    何况孩子。

    暂时分享两点吧。

    总结一下,游戏,劫持我们的,仅仅是大脑额叶,仅仅是多巴胺吗?游戏的具体化更深层化于我而言属于未知,对于未知的领域一向遵循不评判原则,可是无数次的被求助中,一位位家长的痛楚和无奈,一个个孩子的颓废和迷茫状,实在令人痛心。

    走出教室,走出岗位,能被缓解的,何以被游戏被碎片化占据大多的人生时间?

    孩子的,包括我们的,那曾经天真的,热烈的,自然的,沉静的眼神,去哪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戏上瘾的真相,和顶级心理学博士有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dl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