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寒假回来后,还去了超市打工,晚上吃饭时说礼品部的生意好的不得了,不停补货腿都跑断了,于是纳闷怎会有那么多人买那些个大红大紫包装的东西,我让她去看了看自家书房,发现也是一堆,就咋舌了。
我说这也是我们的烦恼,每到年关,就要为了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伤脑筋。
其实作为人情往来,传统概念里不论是拜年还是还礼,目的都是让人们相互走动走动,顺手带上些代表节日气氛的礼包红包,就能让上门的和出门的人,为一起唠唠嗑吃吃饭有个不错的台阶,消除死乞白赖的嫌疑,当然所有这些,最终都是为了交流沟通,打探些远亲近邻的久违的消息,更或者夹带些三姑六婆媒定终生的私货。
可如今呢,一个电话一通视频远隔千里都近在眼前,更有甚者怕没人知道近况,还会不时地发个朋友圈,潮一点的还发抖音快手,搞直播等等,哪里还有闭塞的信息可言,但求不过度泄露隐私才好了,于是亲友间需要走动见面的理由就少了不少。
除了沟通信息,宴请聚餐就成了为数不多的尚可利用的传统概念,然而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脱离了温饱更追求健康饮食,大家都对吃敬而远之了。
少了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的动因,这些色彩喜庆的礼包,就变得不再惹人喜爱了,在目的地,仅仅表明它们被带到/送达了。
更糟糕的是礼物红包反客为主,替代了嘘寒问暖的唠嗑和互通消息的八卦。所幸,为了匹配GDP和CPI,这些冒牌礼教也无形地水涨船高了,从儿时的几个鸡蛋一方肉的伴手礼,被折算成了成百上千的价码,这即是对传统的讽刺,也是对现世的侮辱。
即便如此,在一些边缘城市和乡村,仍然维持着传统,成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外出四散的人群还会在节日里回归团聚,在烟花爆竹声里,在灶火酒水当中,洋溢着亲情和温馨,只是热闹的表象下面也潜藏着危机。
新世纪里,国人的活动地域早已遍及全国各地,囊括海外五大洲四大洋,飞机高铁更是朝发夕至,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无限拓展开去,哪像旧时光,但凡能走动的都离得不太远,甚至极少出得了县城。
几十年前这些地方几乎百分百都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小镇无产阶级工人也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大家基本上都算赤贫,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没那么悬殊。可现在呢,职业远远超出了三十六行,说是成千上万也不为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综合来看,回归的人们其实很难有实际上的交集,又怎么可能有共同语境呢,就算勉强坐到一起,也是鸡同鸭讲。于是剩下的热闹就变成了无休止的肤浅的吃喝和赌博,或者伤人感情的吹牛炫耀,也算是为了更好地避免触及语境里的敏感雷区,但这些哪一样都不再是传统文化的本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