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再宛如一部小说》里说:“人建造房屋是因为他们活着,但是人写书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死。人群居抱团是因为他们是聚生动物,但人读书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孤独的个体。阅读对于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但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解释,但能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
大学毕业9年了,工作生娃后,很多事情都没能坚持到底,除了阅读。读书是我日常生活中、忙碌工作里的避风港。
每当生活的琐细让我焦虑时,打开一本书,就进入了另一个你未知的世界,浮躁的心就此清净。
我的读书状态用五柳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道理,却依然无法记住其中精华。每当我不求甚解,不能回忆起看过的书时,我总是用那个小学时学到的竹篮打水的故事来自勉。
那个故事大概如下:孙子问爷爷“我每天读书,又记不住书的内容,读书有什么用呢?”爷爷没有回答,而是递给孙子一个脏兮兮的竹篮,叫他用这个竹篮去家附近对小河边打水回家。结果是,无论孙子跑得多块,竹篮总是空空的。就这么一趟,两趟,三趟……,水还是没有被打回来但竹篮却被水洗刷得干干净净。爷爷告诉孙子,阅读就如水,尽管读过的东西没有被装进你的脑袋,但却洗涤了你的心灵。那时我深信,就算读书不求甚解,你的气质里还是藏着你读过的书。
后来,我看了一篇介绍台湾笔耕不辍的李敖的看书方法的文章。他的读书方法叫“大卸八块“读书法。他读完一本书时,会把对自己有启发的资料剪下来,分类收集,做好标题,以供写作输出用。原来牛人们的博闻强记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我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让我不能以我手写我心。很多时候,我常常懊恼别人怎么可以写作可以这么贴近我的想法,而为何我却偏偏表达不出来。
原来我那种“差不多就好“、”不求甚解“的读书思维束缚了我。以前我的阅读只保证了数量。当我再次拿起路遥《人生》时,我不再是纠结于其中人物的感情纠葛了。我发现路遥大师通过雷雨逐步变化对的描述完美地烘托出了小说开篇的气氛。其中,人物心情、动作神态变化的各种描写是那么生动而贴切,我恨不得把这些描述全部收进我对印象笔记本里。
对好作品的阅读、研究学习不仅仅能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能提高我们的表达力与思维力。
我将学习印象笔记中欢喜老师的方法,通过阅读建好自己的写作素材库。积累好的标题,一流的开头,结尾的范例,生动的比喻、动词、类比、过渡、幽默段子、故事案例、金句等,模仿优秀的表达,写出自己的金句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