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子里一直出现两个病句“非常可乐”和“未来已来。”
其实,我大概是也都曾使用过的。
①非常可乐。副词很少修饰名词,如果有,应该也算作是语病,譬如“十分苹果”,明显读着就不舒服。但,“非常可乐”,作为一种饮料品名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常识,于是它便成了一个例外,美其名曰“约定俗成的不算错误。”
②未来已来。何谓“未来”?它的意思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从它的定义上去看,“未来”永远不会成为过去式的“已来。”但,有这本书问世,我没看过,猜测应该大抵是运用一种“时代感、危机感”去独辟蹊径地解释这个概念,从而达到转换概念的结果吧。
其实,我没有任何批判的情绪去看待这两个我自认为的“语病。”
我只是想说,或者更多的是一种自省,不要局限于生硬死板,不要困厄于墨守成规,不要止步于固定思维。
生活中,有很多事,需要我们换种思路去对待。
譬如,“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我曾经三十余载都没有改变过最初的认识——在一条逼仄的山谷之中,两个相向而行的人,谁先冲出去,就说明了谁更有勇气。
我未曾怀疑过一丝一毫,未曾思考过其余半点。
而就在某一个时刻,我忽然意识到它的另一层韵味十足——狭路相逢,有牵挂的让道,光脚的先行。
生活中,很多时候的认怂,都没有杨绛与钱钟书先生的“从心”书信往来的浪漫,对于血气方刚的少年,人生字典里就没有这个“怂”字;对于拖家带口的中年,生活中难免会有些许“怂”态;对于生命困厄、生活挣扎的人,要么“怂”得干脆,要么“勇”得可怖。
我听过、甚至看过太多的血淋淋的故事,因为一顿早餐,因为一次口角,因为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大打出手、剑拔弩张,甚至是惨不忍睹。这种故事并没有杜绝,这种故事不多的其中一种原因便是,闹事双方有一方在一番权衡后,选择了“怂”一时,“忍”一会,而往往那些主动认怂、忍让的,恰恰是牵挂更多的一方。
在野区“苟”一会的角色,常常是游戏的主力;在现实“怂”一时的人物,往往是家庭的顶梁。
人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便会有不同的认识。思维决定认识,认识决定行动。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提升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认识。
生,不易;活,不易;生活更是不容易。
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常常告诉孩子一个道理:“读书,其实是最容易的事。”
可我们也只是作为一个“过来人”说的“过来话”,不仅对孩子来说没有半点说服力,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我们曾经的经历,他便不会真正地深刻体会认识到;即便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可以说是不合时宜的,毕竟是过去式的事情了,如果我们真的证明它的正确性,唯有努力当下,去抓好自身的学习,考个注册会计师、律师证试试,否则始终是空乏无力。
每个人都有他独立成长的过程,成长是曲折的,进步是艰难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没有扶摇直上的翅膀,看清现实,经历困苦,然后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没有捷径,该走的路,一步不会少;该吃的苦,一滴不会少。幸好,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不论曲折蜿蜒,终将成就特立独行的自己,也终将步入殊途同归的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