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总觉的有点空。非《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空",乃空虚之若无精神支撑之"空"也,有点惶惑,有点无奈。
佛,大凡用毛笔写过字的人,差不多都应该写过。楚某恐怕至少也写过九百九十九个以上,而且,某个佛字,曾收录在百度楚某的词条里,还信心十足地释之:放下便是。然而,是否理解偏了呢?我觉的极有可能。佛之若如来者,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汉语词汇里。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比如说"佛"是外来词吗?略加考究,即可明白应该不是。秦篆之"佛",造字本意是动词,表示人的形貌相似,组词为"仿佛",也就是好像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亦云:佛者,看到却看不清楚。在印度释迦牟尼彻悟,创立佛教后,信徒称其为佛祖或佛陀,佛就是指彻底证悟了的人--唯有他透彻了解,看见整个宇宙。在中国,佛趋向于这种特指应该是在汉代《说文解字》之后,西汉三国两晋时期,有一个文化对撞及磨合的过程。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现在,几乎蜕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流行语了,可见普及之广。这里暂不计较"阿弥陀"与"如来"的关系,此佛彼佛,均为佛也。而佛字从东汉《说文解字》之看见却看不清楚,到以后转变为看见整个宇宙的词意变化,无疑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种有趣的现象。亦如宋玉之《登徒子好色赋》,好色乃喜欢绝好之美色,决非登徒子乃好色之徒。而此"色"亦非色即为空之"色"也。
阿弥陀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空色色何物之也?色者,具相也,指事物本身;空者,无也,抽象也乎,是指事物的本质。所以,本身体现本质,本质又出自本身,故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立而统一也。
阿弥陀佛。今天有点空,空茫之余,有点感慨,也算有所悟得,应该算是一种收获。有人讲了一个故事:
四个人艰难地跋涉在大沙漠里,困苦交加,饥渴难耐。忽然遇见一个四周高墙的村落:
第一个爬上去了,看到墙内水草丰美,绿树成荫,硕果累累。于是,欢呼一声,就跳了下去。
第二个爬上去了,做了同样的动作⋯⋯
第三个爬上去了,也是这样⋯⋯
第四个爬上去了,也看不到同样的景色,尽管十分十分之饥渴难耐,但他想到沙漠中还有许多人,可能找不到这里,也许会渴死⋯⋯他毅然跳了下来,要带着更多人到这绿洲里来⋯⋯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佛之境界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