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臧僖伯谏观鱼 隐公五年
春,公[1]将如棠观鱼者 。
臧僖伯谏[1]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2],其材不足以备[3]器用,则君不举[4]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5]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6],皆[7]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8],归而饮至,以数[9]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10],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11],古之制[12]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1]。”遂[2]往,陈[3]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1]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2]也。
一、人物
1、公,即鲁隐公。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
2、臧僖伯(?- 前718年)鲁孝公的儿子,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而著称。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
三、故事
鲁隐公五年时的春天,他想要去棠(táng)地观看捕鱼。
臧僖伯劝告说:“所有事物,如果不和讲习祭祀、战争有关,它的材质不能制造兵、器礼器,做君王的就不要去做。君子是叫臣子走正轨和实用的人。根据讲习、军事与祭祀对器具进行衡量,与法度相合的叫做正轨;选择材料来制造器具用以表示等级文采叫做实用。不合正轨,不关实用的行动称为乱政。多次乱政,国家就会衰败。因此春夏秋冬进行狩猎是选择农闲时刻进行军事演习。之后君王在宗庙宴请从事人员,计算打猎的收获。文采鲜明,贵贱有别,等级不乱,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放入祭祀器具,皮革、牙齿、象牙、骨头、牛角、牛尾、羽毛等不用于祭祀器皿,君主就不会猎杀,这是古代制度。对于树林、湖泊里的产物,普通器皿的材质,这些工作属于下级人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不是君主所该管的。”
隐公说道:“我要去查看边防。”于是隐公前往,还让渔人张网捕鱼供他观看。僖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没有同去。
《春秋》中说:“公矢鱼于棠。”认为这是与礼法相悖的,而且指出他远离了都城。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鲁隐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鲁隐公息是鲁惠公继妻之子。
惠公为鲁隐公娶宋女为妻。可是惠公见到宋女美丽,就纳她为妾。这个宋女叫仲子。不久,仲子替惠公生了儿子允。
息和允的母亲都是陪嫁的“媵”。但允的母亲是右允媵,地位稍高。于是,惠立允为太子。
惠死后,允年幼,而息年长而贤能被大夫推举为国君。息想先做上临时国君,等允长大后再辅佐允。于是息当了国君。此时,正好是他刚即位3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