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自己和世界都讲和了
许多研究都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
乐透大奖的得主,平均一个月时间,幸福感会回到得奖之前;车祸截肢的人,平均一年时间,幸福感也会回到车祸之前。所以幸福与否似乎与你所处的境遇无关。
罗伯特.波西格在《父子的世界》中说他和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虽然他最年轻,但和僧人比起来,他爬的最累。因为他的注意力只在山顶,而僧人们在享受他们的路途。
因此作者认为:要有目标,是不是能实现它则在其次。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这就像孔子说乐亦在其中矣,孔子一辈子不得志,却一辈子乐天知命,这就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目的和境界。
福乐状态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福乐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有时候你看小说,不知不觉过了一下午,做实验,没注意天就黑了,这就是福乐状态。如果你相信福乐状态的存在,就不要再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鬼话了。我们可以追求福乐,也一定能实现福乐。
有些人特别痛苦,因为只要他们说痛苦就会有人说:你怎么会痛苦?你又有钱,又漂亮,老公又疼你!这就叫做特权的诅咒。很多有钱人自杀,就是因为这个。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我怎么可能不开心呢?”他们会为自己不开心而内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原因。因此,受点苦,遭点罪,其实是件好事。尤其是对孩子。如果你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最后他就要被特权的诅咒所伤害。
有人会说这一切是不是自己安慰自己?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对于这样直言不讳的说法我只能报以同情,这属于典型的困而不学的。快乐与痛苦本身就是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任何以为外在的事物可以决定我们内在感受的想法,都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义。就像佛教说的,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当你能够调节你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时,你才能从容平和的面对人生的种种。这时,你才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也就是对幸福的感知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