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香港之前,香港于我而言是逼仄的繁华,是拥挤的奢侈。中环高楼林立,山顶豪宅低调奢华,维港的霓虹永远照不亮劏房里的卑微。
去香港以后,我发现香港的确是这样,奢华,阔绰,流光溢彩,中西文化在历史上的交融令这座城市别具魅力。
但香港远远不只是这样
繁华与压抑并存,拥挤与奢阔同在,历史与现代共生,似乎没有一个词语可以定义全部的香港。
大到政治、经济、宗教,小到市民的琐碎日常,在这里都是交融而糅杂的。它像一个大熔炉,姿态并不开放,却又偏偏海纳百川。
时常有人问我,你觉得香港怎么样?
这个问题实在很难回答。我发现很多人知道铜锣湾、维多利亚港湾、旺角、尖沙咀、太平山,去过迪士尼、海洋公园,却极少有人看过我眼中的风景,那些隐匿在华丽名词以外的,令人惊喜且精神愉悦的山水之色。
今天我想站在一个世俗的角度,把我见过的人间香港分享给大家。
盐田梓
岁月荒芜如歌
当我从码头拾阶而上,温顺的野狗正好在古树下漫步,少数几个商铺不紧不慢地贩卖着美食,我突然看见了世外桃源原本的模样。
在香港的都市边缘,淳朴的原始生态正经历着它自己的宿命。
盐田仔是位于香港西贡的一个岛屿,昔日的客家村落,今已荒芜如歌。
漫步在小道上,两旁尽是破败的建筑物,无人打扰的杂草和高大的古树占尽阳光。
盐田梓原为传统的渔村,早年岛上居民从事晒盐工作,设有盐田。全盛时期居住在此的200多人,今已大部分迁走,原本的盐田,亦已荒废。
在村内的小店里,还能见到有与盐相关的纪念品,看地出那些固守着不愿离开的人对祖辈事业的热忱之心。
而在阳光下的盐田边,星光闪耀的晶体里,折射出这个村庄2000年的文化传承。
与那些因为开发而人气旺盛的小岛相比,盐田梓显得乏人问津。而恰好是那份冷落、破败使这个地方免去了大刀阔斧的商业化侵蚀,保留着一份赤裸裸的原始的风貌。
在这个美丽萧索的地方,游人的选择很有限。走之前从小店那买一块客家茶稞,古早味延续着祖辈记忆里的软糯,令人唇齿留香。
出发去盐田梓的西贡码头道风山
道与上帝同在
山间的日光、绿植、空气,扑面而来的都是新意。蜿蜒而上的小路尽头,道风山就隐匿于沙田的山林间。
道风山的名字颇具深意,道指的是上帝的话,风意味着圣灵的能力,丛林则指的是修道场所。
蓝瓦红梁,檐角飞翘,谁能想到中式的圣殿之下庇护的是基督教的元素,文化的藩篱并非无法突破。
相传从前有一个佛教徒闭目诵经之间听见了耶稣的指引,自此将充满佛教色彩的寺庙建筑改建为敬拜上帝的圣殿,殿内悬横幅“道成肉身”,上联“道与上帝同在”,下联“风随意思而吹”。
圣殿底层有一处静室莲花洞,圣殿之外有艺术轩、尊道厅、云水堂,不远处还有道风山十字架、景风台、东光台等灵修及餐宿场所,教徒心中的波涛汹涌在此处虔诚的祷告中安静下来。
白墙黛瓦的水墨写意画四周,根深叶茂之处总是绿意如新,即使是普通的游人,也能在这山间清风中获得身与心的全然满足。
大澳
都市里的人间理想
是大澳不是东京
香港是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国际大都市,渔业孕育了今天香港的千行万业,但这个古老的行业,今已在高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向衰退。
如果有一个地方还能看见过去的香港
那么这个地方只能是大澳
现代与历史在这个远离了喧嚣的地方各退了一步,给难得一见的水上棚屋留出了一席之地。桥和水上木板走廊把水上棚屋连接在一起,河、涌有秩序地穿插其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人家。居住于此的客家人,以捕鱼为生,过着宁谧质朴的水乡生活。
今天的大澳,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本地和海外旅客络绎不绝。踏足大澳,扑面而来的,除了浓烈的海腥味,还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令人欣慰的是,绿植和个性十足的小摆件呈现出的主人的生活趣味,小店的门牌上会写着可能令生意骤减的政治观,铁皮和木屋的居民区展现出破落美学,这一切都不为取悦游客而存在,只是以它原本该有的样子存在着,大澳也以它原本的秩序运转着。商业在这个地方与居民生活毫不违和地融为一体。
于是,每一个角落都像一张时代胶片,每个到访之人都能以自身的阅历读出不同的香港故事。
海下湾
小资的另一种形式
不同于大海的壮阔,海下湾的景色秀丽而细腻,令来者心平如镜。
水质清澈纯净,上百种珊瑚在这里聚集,红树林延伸之处更是为丰富的生物提供了绝佳的栖息之地。
浮潜、露营、快艇、海景房似乎已经成为每个滨海景点的标配,碧海蓝天之下,沙滩上常常堆满了圈地的游客。
海下湾的娱乐则充满着质朴的味道,这一点从各类手写的广告牌里就可以窥见真相。小资、静谧似乎更适合用来形容这里的生活。
国人往往喜欢去热闹的景点打卡拍照,而那些外国友人仿佛长了一双慧眼,总能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那些人烟相对稀少但真正贴近自然的地方。
在这里,总能遇见外国友人带上一两个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从这头漫步那那头,再去村民的楼里点上一份美食。
有一次遇见一群国外学生,他们用竹子制作道具搭载上相机去观察水下的珊瑚,热忱而专注。饿了就一起坐在水边的石块上,吃那种一次性白色塑料盒子里装着的炒面。
我忍不住偷拍下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热爱生命的样子。
我相信,这里的纯净与闲适也存在于香港的精神内核里,撑起它表面上的快节奏与高强度。
昂坪
香火不绝的屿山胜境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座佛天坛大佛坐落于482米的木鱼峰上,低眉含笑的神态与其雄伟壮观的身躯毫不违和。游人顺着268级石阶拾阶而上,参拜大佛,大屿山和南中国海的无际风光尽收眼底。
不同于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的佛教圣地,天坛大佛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大开大落的山海之景令人折服。而附近的昂坪市集展示出昂坪独特的精神面貌,360缆车将香港国际机场的现代气息与大屿山的山光水色一览无遗,文化和娱乐巧妙地相互推动,信徒和游客也在此处日复一日地擦肩而过。
那些站在宝莲寺广场中央的老牛,许是吸收了天地灵气,才会在没有缰绳牵绊的情况下,长久地伫立原地,纹丝不动。人们似乎相信,只要小心翼翼地靠近,摸一摸这些圣物的头顶,就能沾染一些宝地赐予的好运。
长洲岛
吃货的寻寻觅觅
乘轮渡从香港中环码头到长洲岛,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7平方公里的岛屿容纳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更充斥着浓浓的市井百态。
当一个岛屿吸引了游人的目光,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浪漫清新的气质,,长洲岛也不例外。彩色的涂鸦、摆饰和文字映衬着斑驳的外墙、自行车和古老的生活形态。
漫步于岛屿,我总是恍惚间以为自己走在厦门的鼓浪屿或是曾厝垵,但我又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的不同。比如说这里独具特色的肠粉,大鱼蛋,小鱼蛋,糯米糍等。
最能代表长洲岛的美食当属网球大小的大鱼蛋,Q弹滑嫩的鱼蛋配以烧烤汁、黑椒汁、咖喱汁、酸梅汁等,是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美食难为蛋),令世界上其他的所有鱼蛋都黯然失色的绝佳滋味。
一颗有灵魂的鱼蛋
应该体态丰满
滋色诱人
足以令吃货神魂颠倒
沙头角
禁区里的旧日梦想
1950年,当时的港英政府为防止偷渡和走私,以设立保安缓冲地带为由,将沙头角列为香港边境禁区。此后,该区域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即便是香港居民前往该处,也需要申请“禁区纸”才能出入。虽然近年来陆续有区域开放,但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群陆续迁走,留下一片鲜为人知的寂静之地。
有幸作为学生,拿到禁区纸,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禁区的生活。
时间在这里流转地很慢,避风港里停放着各式的渔船,带着英国符号的留下邮箱依旧镶嵌在墙上,中英街昔日的风光的不在,整个禁区像一个迟暮的老人,靠着遗留的线索固守着往日的风华,只有那秀丽风景日日如新,而海风永远多情。
香港中文大学
依山傍海的学术殿堂
每一个学子对于母校都有一份特殊的情节,它的魅力不仅限于初见时对于建筑和周围景色的倾心,更多的是在求知岁月里镌刻下的浓烈好感。
青葱岁月里,校车满载学生从山底深入半山,一路上青山碧海尽收眼底。
天人合一消弭掉城市的边界,留下一场关于天地相接的幻境。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图书馆周围各色的花悄然苏醒,当你发现的时候,他们已悄然生长成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等待你的一声快门,将他们定格成永恒的姿态。
当秀丽山海之色邂逅缕缕书香之韵,一幅生层次丰富的校园画卷就在眼前铺陈开来,生生不息,代代更替。
关于香港的经历不胜枚举,比如说人人皆知的迪士尼的烟花、海洋公园的缆车、悠然的叮叮车、维港的灯光、中环的高楼。
还有那些,偶遇大富豪雪糕车的惊喜,陈根记里的怀旧气息。
陈根记后来搬了地方,已经找不到当初那份感觉了。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
总之,香港是复杂的,冲突与和谐体现在方方面面,它总是处处矛盾又裹挟着矛盾顺势而上。
而时代,永远都是在冲突和统一中迈步向前。无论人们心中存在的记忆有多少差异,有一点永远相似,就是不同角色以及身处城市不同角落的人都希望它变地更好。
借用一句我喜欢的话结尾
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声音
香港才是香港!
网友评论